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里舊屬緱城里,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xué)”,亦稱“正學(xué)先生”,明朝大臣、學(xué)者、文學(xué)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絕為發(fā)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朱棣殺害。南明福王時追謚“文正”。 方孝孺的詩文(276篇)
讀書種子
首先,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被譽為“讀書種子”的大儒。這一美譽是明成祖朱棣的高參姚廣孝的創(chuàng)意。
姚廣孝了解方孝孺,破城之前,曾請求朱棣,稱看重氣節(jié)的方孝孺不會輕易歸順,希望手下留情不要加害,否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睹魇贰し叫⑷媪袀鳌酚涊d:
成祖發(fā)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br /> 朱棣當初是應(yīng)允的,但在金鑾殿上,由于方孝孺的極不配合,嗜殺成性的朱棣最終違背了諾言,殘暴地滅了他的十族。
說到方孝孺,古往今來的志士仁人心情都會非常沉重。惟有“讀書種子”這一美譽,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知識改變命運,不管改朝換代,滄海桑田,讀書求知永遠是人間真理。
滅十族
第二個典故是“滅十族”。歷史上只有“滅九族”的酷刑,有史以來,“滅十族”惟方孝孺一人。
朱棣篡位后,請“讀書種子”、第一大儒方孝孺為他起草登基公告,當然為思想正統(tǒng)、極端忠于前皇的方孝孺所拒絕?!睹魇贰し叫⑷媪袀鳌酚羞@樣記載:
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毙⑷嬖唬骸俺赏醢苍冢俊背勺嬖唬骸氨俗苑偎?。”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毙⑷嬖唬骸昂尾涣⒊赏踔??”成祖曰:“此朕家事?!鳖欁笥沂诠P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于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背勺媾?,命磔諸市。
因為有求方孝孺,當方孝孺批駁朱棣將篡位辨解為“法周公輔成王”時,朱棣還是保持耐性說是皇室家事,意為讓方孝孺回避。偏偏方孝孺頂真到底,寧死不屈,暴君就露出了本性。
也許是《明史》主編張廷玉等人對暴君朱棣有惻隱之心,《方孝孺列傳》只是說他被凌遲磔殺,并未記載被滅十族,株連坐死847人(一作873人)等字眼,但明崇禎《《寧??h志·方孝孺?zhèn)鳌?、《明史紀事本末》、明末鄉(xiāng)賢大家黃宗羲的《方正學(xué)孝孺》、《文正方正學(xué)先生孝孺》等大量文獻都記載他被滅了十族。另外,崇禎年間編篡的《熹宗實錄》也記載了方孝孺被夷十族的故事,而且還記載了當年方孝孺的幼子被人救出,逃出生天,假借余姓延續(xù)方姓一脈,至天啟二年,方孝孺十世孫伏闕上書以聞,得以贈恤的故事。
己亥,詔恤先臣方孝孺遺胤。孝孺在建文朝以侍讀學(xué)士直文淵閣,當靖難師入,以草詔不從,致夷十族。其幼子德宗幸寧海謫尉魏澤匿之,密托諸生余學(xué)夔負入松江島嶼,以織網(wǎng)自給。華亭俞允妻以養(yǎng)女,因冒余姓,遂延一線。至是,其十世孫方忠奕以貢來京,伏闕上書,得旨:方孝孺忠節(jié)持著,既有遺胤,準與練子寧一體恤錄。
除了死去的800多冤魂,更有數(shù)千人被流放、充軍,其中不少被折磨致死。“滅十族”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創(chuàng)舉,人們在惋惜方孝孺迂腐愚忠的同時,更應(yīng)譴責朱棣的殘暴。但他的殘暴是針對他的敵人,對于百姓和臣服他的人還是很寬容的
臺州式的硬氣
第三個典故是現(xiàn)代文豪魯迅給予的,他在紀念“左聯(lián)”五烈士的著名散文《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中,將柔石與方孝孺相提并論為“臺州式的硬氣”:
古代寧海隸屬臺州。這一點評頗為經(jīng)典。方孝孺作為封建皇族內(nèi)部爭斗的犧牲品,他的愚忠不足為取,惟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jié)為后人所敬仰。當代寧海人、臺州人都非常認同并贊賞這一評論,寧海還將其中的硬氣評選為寧海精神之一。
思想主張
方孝孺主張作文要“神會于心”,反對摹擬剽竊,其文風格豪放雄健?!端膸烊珪偰俊氛f他“學(xué)術(shù)醇正”,文章“乃縱橫豪放,頗出入于東坡、龍川之間”。他的散文常以物喻理,直抒胸臆,文筆暢達,言簡意明,為時人所傳誦。如《蚊對》一文,以蚊喻人,揭露世之衣冠禽獸公然在白晝“乘其同類之間而陵之,吮其膏而醢其腦,使其餓踣于草野,流離于道路”的猙獰面目。并指出對這些食人者如采取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不是“君子先人后身之道”。《指喻》一文,則以“拇病為戒”,指出囧“天下之事發(fā)于至微而終為大患”,勸喻人們要防患于未然。
個人作品
方孝孺說,他是見“世人之好誕者死于誕,……而終身不知其非者”而作(《遜志齋集》卷六)??梢姟对轿住肥亲髡哂懈杏诿鞒酢昂谜Q”“好夸”的不良風尚,作之以為世戒的警世振俗之文。文章生動地描述了慣于裝神弄鬼的越巫,被惡少裝鬼而嚇死的故事,鞭撻了招搖撞騙、自欺欺人的越巫之流;也形象地揭示了騙人者始則害人、終則害己這一古訓(xùn)。敘事生動而簡潔,立意正大而警策,作者雖不加議論褒貶,但傾向鮮明,讓人領(lǐng)悟妄人欺人者“不自知其非”的可悲。這在“終身不自知其非者眾矣”的封建社會,具有警世作用。方孝孺的著作今存《遜志齋集》及《方正學(xué)先生集》等。由于永樂中凡藏有他文章的俱遭死罪,留傳于世的詩文是由后人輯錄的,因此其中難免雜有他人之作。據(jù)《南濠詩話》記載,《勉學(xué)》24首是陳子平作,《漁樵》1首為楊孟載作,《牧牛圖》為元人詩。
早年經(jīng)歷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寧海人。父親方克勤,是洪武年間的一名奉公守法的官吏,在《明史·循吏》中自有傳記。方孝孺年幼時十分機警敏捷,兩眼炯炯有神,每天讀書超過一寸厚。鄉(xiāng)親們稱他為“小韓愈”。成年后跟著宋濂學(xué)習(xí),宋濂的門生中的知名文人都不及他。就連前輩的胡翰,蘇伯衡也自認不如。方孝孺反而輕視文辭寫作的學(xué)問,常以宣明仁義治天下之道、達到時世太平為己任。他曾因病臥床,家中糧食斷絕。仆人將情況向他報告,他笑著說:“古人三十天僅進食九次,貧窮困擾何止我家?。 备赣H方克勤因“空印”事獲罪而被處死,他扶持靈柩歸鄉(xiāng)安葬,哀情感動了行路的人們。
步入仕途
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吳沉、揭樞的推薦,被朱元璋召見。朱元璋欣賞他舉止就莊嚴肅,對皇太子朱標說:“這是一個品行端莊的人才,你應(yīng)當一直用他到老?!彪S后按照禮節(jié)送他回家。后來,被仇家連帶舉發(fā),逮捕到京,朱元璋在案卷上看到他的名字,便釋放了他。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為別人的推薦被召到宮廷。朱元璋說:“現(xiàn)在還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時候?!笔谟杵錆h中教授之職,每天給眾儒學(xué)生員講學(xué),毫不倦怠。蜀獻王朱椿聽說方孝孺的賢名,聘請他當世子的教師。他每次見面,就向世子陳說道德。蜀獻王以特殊的禮遇表示對他的敬重,把他讀書的廬舍命名為“正學(xué)”。
到朱允炆即位,征召他任翰林侍講。第二年又升調(diào)他做詩講學(xué)士,國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詢問。朱允炆喜歡讀書,每當碰上疑難,就召見他讓他講解。朱允炆臨朝,百官奏事,決定群臣的面議可否施行時,朱允炆有時命令方孝孺趨身屏風之前批答文書。當時修撰《太祖實錄》以及《類要》諸多典籍,方孝孺都擔任總裁。更定職官制度時,方孝孺的官職改為文學(xué)博士。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朝廷議定討伐,詔令、檄文皆出于方孝孺的手筆。
輔佐建文
建文三年(1401年),燕軍攻掠大名府。朱棣聽到齊泰、黃子澄已經(jīng)奔竄的消息,上書請求朱允炆命盛庸、吳杰、平安諸將停止軍事行動。方孝孺建議:“燕軍長期駐扎在大名府,天氣暑熱降雨,他們應(yīng)該會不戰(zhàn)自疲?;鹚倜钸|東諸將進入山海關(guān),進攻永平府,真定府諸將過盧溝橋直搗北平,燕王他一定回軍救援。我方以大量軍隊追隨燕王之后,可以取得擒拿他的結(jié)局?,F(xiàn)在他的奏事文書恰好送到,應(yīng)暫且給以答覆,文書往返時間超出一月,就會使得他的將士心 意懈怠。我方商定合擊的態(tài)勢,進而消滅燕軍,就不會很費事了?!敝煸蕿杀硎举澩?,命令方孝孺起草詔書,派遣大理寺少卿薛巖乘車馬疾行,答覆燕王,完全赦免燕王的罪行,讓他罷兵回歸自己的屬地。又寫下傳布的諭旨數(shù)千字交給薛巖,拿到燕軍之中,秘密散發(fā)給眾將士。薛巖到燕軍中,他將諭旨藏匿起來,不敢出示給將士們,燕王也沒有尊奉詔令。
建文三年(1401年)五月,吳杰、平安、盛庸派遣軍隊擾亂燕軍糧餉運輸線。朱棣又派遣指揮武勝上書朱允炆,伸訴以前的請求。朱允炆想要應(yīng)允,方孝孺說:“此時若停止軍隊作戰(zhàn),以后就難以再次凋動集中了,愿皇上不要被燕王所迷惑。”朱允炆便殺了武勝來,拒絕朱棣的請求。不久,燕兵搶掠了沛縣,燒毀糧船。這時候,討伐河北的軍隊疲乏無功,而德州運送糧餉的道路又被斷絕,方孝孺以此深感憂慮。由于朱棣的世子朱高熾性情仁厚,他的弟弟朱高煦則狡獪譎詐,又得到朱棣的寵愛,曾想奪取世子的地位,方孝孺謀劃用計策離間他們,造成他們內(nèi)部變亂。于是將這一建議稟報朱允炆,派遣錦衣衛(wèi)千戶張安攜帶著有皇帝璽印的書信,前往北平賜予燕世子。世子收到書信沒有啟封,連同張安一起送往燕王軍前,方孝孺的離間計謀無法實行。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軍到達江北,朱允炆下詔征集各地軍隊。方孝孺說:“事情太緊迫了。派人前去以割地向燕王作許諾,拖延幾天,東南一帶征募的軍隊會漸漸匯集,北方軍隊不善于駕舟操揖,決戰(zhàn)于江上,勝負還是難見分曉的。”朱允炆派遣燕王的堂姐慶成郡主前往燕王軍中,陳述割地議和的條件,燕王不聽。朱允炆命眾將調(diào)集水軍于江上,而陳瑄率戰(zhàn)艦投降了朱棣,燕軍便渡過了長江,時間是六月乙卯日。朱允炆憂慮畏懼,有人勸他前往別的地方,圖謀復(fù)興。方孝孺堅決請求守衛(wèi)南京城池以待援軍,即使事不成功,也應(yīng)為社稷而死。乙丑日,金川門大開,燕軍入城,朱允炆自焚。這一天,方孝孺也被抓進了監(jiān)獄。
被誅滅族
當初,朱棣率軍從北平出發(fā)時,姚廣孝把方孝孺托付給朱棣,說;“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殺他。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滅絕了?!敝扉c頭應(yīng)承。
至此,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慟的聲息響遍大殿的臺上臺下。朱棣走下臥榻慰問他說:“先生不要自取憂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式?!狈叫⑷鎲枺骸爸艹赏踉谀睦铮俊敝扉Υ穑骸八苑俣?。”方孝孺又問:“為什么不立成王的兒子?”朱棣說:“國家有賴于成年的君王?!狈叫⑷嬲f:“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這是我們朱家的事。”回頭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紙筆,說道:“詔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來起草不可?!狈叫⑷姘压P擲到地上,邊哭邊罵道:“死就死了罷,詔書我絕不能起草。”朱棣發(fā)怒,命令將方孝孺車裂于街市。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絕命之詞說道:“上天降下戰(zhàn)亂憂患啊,誰知道其中的緣由,奸邪的臣子如了愿啊,求取國柄耍弄計謀。忠正的臣子憤怒悲怨啊,血淚淌流;以此血淚為君殉葬啊,或者另有什么企求。嗚呼哀哉的悲鳴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時年四十六歲。他的門生、德慶侯廖永忠的孫子廖鏞與其弟廖銘收拾他的遺骨,掩埋在聚寶門外的山上。
方孝孺有位兄長方孝聞,他致力學(xué)問,舉止淳厚,先于方孝孺去世。弟弟方孝友與方孝孺一同赴刑場,也賦詩一首而死。妻子鄭氏及兩個兒子中憲、中愈事先自縊身亡,兩個女兒跳進秦淮河溺死。
方孝孺的著作從此也被列為禁書,永樂年間凡藏書者皆為死罪。但是,仍有人冒死藏之,如《侯城集》等,使方孝孺的文章得以傳世。
身后之事
朱高熾即位后,吩咐禮部:“建文朝眾臣,已遭處決示眾。他們的家屬淪為官籍奴仆者,都釋放為民,發(fā)還他們田地。其外親戍邊者,只留下一人于戍守之處,其余釋放還鄉(xiāng)。”
萬歷十三年(1558年)三月,釋放因方孝孺獲罪而被貶謫守邊者的后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廣東共有一千三百多人。然而方孝孺一家死絕,無后代,惟有方克勤之弟方克家有兒子名孝復(fù)。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孝復(fù)曾上書皇帝,請求減損信國公湯和增收的寧??h的賦稅,被貶謫戍守慶遠衛(wèi),因編入軍籍,在誅滅方孝孺“十族”時得以免死。方孝復(fù)的兒子方琬,后來也獲釋為民。明世宗時,松江人俞斌自稱是方孝孺的后裔,一時士大夫們都相信了他的話,還為此纂成《歸宗錄》。不久方氏覺察到其中的虛假,告到官府,才了結(jié)此事。明神宗初年,有詔旨褒揚、編錄建文朝的忠臣,在南京建起表忠祠,被旌表者,徐輝祖為首,其次就是方孝孺。
天臺生困暑,夜臥絺帷中,童子持翣飏于前,適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驚寤,以為風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聞有飛鳴聲,如歌如訴,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撲股面。毛發(fā)盡豎,肌肉欲顫;兩手交拍,掌濕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為。蹴童子,呼曰:“吾為物所苦,亟起索燭照?!睜T至,絺帷盡張。蚊數(shù)千,皆集帷旁,見燭亂散,如蟻如蠅,利嘴飫腹,充赤圓紅。生罵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爾不謹,蹇帷而放之入。且彼異類也,防之茍至,烏能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煙勃郁,左麾右旋,繞床數(shù)匝,逐蚊出門,復(fù)于生曰:“可以寢矣,蚊已去矣?!?/p>
生乃拂席將寢,呼天而嘆曰:“天胡產(chǎn)此微物而毒人乎?”
蚊對。明代。方孝孺。 天臺生困暑,夜臥絺帷中,童子持翣飏于前,適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驚寤,以為風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聞有飛鳴聲,如歌如訴,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撲股面。毛發(fā)盡豎,肌肉欲顫;兩手交拍,掌濕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為。蹴童子,呼曰:“吾為物所苦,亟起索燭照?!睜T至,絺帷盡張。蚊數(shù)千,皆集帷旁,見燭亂散,如蟻如蠅,利嘴飫腹,充赤圓紅。生罵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爾不謹,蹇帷而放之入。且彼異類也,防之茍至,烏能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煙勃郁,左麾右旋,繞床數(shù)匝,逐蚊出門,復(fù)于生曰:“可以寢矣,蚊已去矣?!薄 ∩朔飨瘜?,呼天而嘆曰:“天胡產(chǎn)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聞之,啞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載之間,二氣絪緼,賦形受質(zhì),人物是分。大之為犀象,怪之為蛟龍,暴之為虎豹,馴之為麋鹿與庸狨,羽毛而為禽為獸,裸身而為人為蟲,莫不皆有所養(yǎng)。雖巨細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則一也。自我而觀之,則人貴而物賤,自天地而觀之,果孰貴而孰賤耶?今人乃自貴其貴,號為長雄。水陸之物,有生之類,莫不高羅而卑網(wǎng),山貢而海供,蛙黽莫逃其命,鴻雁莫匿其蹤,其食乎物者,可謂泰矣,而物獨不可食于人耶?茲夕,蚊一舉喙,即號天而訴之;使物為人所食者,亦皆呼號告于天,則天之罰人,又當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異類也,猶可言也。而蚊且猶畏謹恐懼,白晝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見,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類者,啜栗而飲湯,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儀貌,無不同者。白晝儼然,乘其同類之間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腦,使其餓踣于草野,流離于道路,呼天之聲相接也,而且無恤之者。今子一為蚊所,而寢輒不安;聞同類之相,而若無聞,豈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臺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戶,坐以終夕。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則當竭盡智謀,忠告善道,銷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為名臣,死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簡策,斯為美也。茍遇知己,不能扶危為未亂之先,而乃捐軀殞命于既敗之后;釣名沽譽,眩世駭俗,由君子觀之,皆所不取也。
蓋嘗因而論之:豫讓臣事智伯,及趙襄子殺智伯,讓為之報仇。聲名烈烈,雖愚夫愚婦莫不知其為忠臣義士也。嗚呼!讓之死固忠矣,惜乎處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觀其漆身吞炭,謂其友曰:“凡吾所為者極難,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而懷二心者也?!敝^非忠可乎?及觀其斬衣三躍,襄子責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獨死于智伯。讓應(yīng)曰:“中行氏以眾人待我,我故以眾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即此而論,讓馀徐憾矣。
豫讓論。明代。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則當竭盡智謀,忠告善道,銷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為名臣,死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簡策,斯為美也。茍遇知己,不能扶危為未亂之先,而乃捐軀殞命于既敗之后;釣名沽譽,眩世駭俗,由君子觀之,皆所不取也。 蓋嘗因而論之:豫讓臣事智伯,及趙襄子殺智伯,讓為之報仇。聲名烈烈,雖愚夫愚婦莫不知其為忠臣義士也。嗚呼!讓之死固忠矣,惜乎處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觀其漆身吞炭,謂其友曰:“凡吾所為者極難,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而懷二心者也?!敝^非忠可乎?及觀其斬衣三躍,襄子責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獨死于智伯。讓應(yīng)曰:“中行氏以眾人待我,我故以眾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奔创硕摚屸判旌兑?。 段規(guī)之事韓康,任章之事魏獻,未聞以國士待之也;而規(guī)也章也,力勸其主從智伯之請,與之地以驕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嘗以國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韓、魏之情以諫智伯。雖不用其言以至滅亡,而疵之智謀忠告,已無愧于心也。讓既自謂智伯待以國士矣,國士——濟國之上也。當伯請地無厭之日,縱欲荒暴之時,為讓者正宜陳力就列,諄諄然而告之日:“諸侯大夫各安分地,無相侵奪,古之制也。今無故而取地于人,人不與,而吾之忿心必生;與之,則吾之驕心以起。忿必爭,爭必敗;驕必傲,傲必亡”。諄切懇至,諫不從,再諫之,再諫不從,三諫之。三諫不從,移其伏劍之死,死于是日。伯雖頑冥不靈,感其至誠,庶幾復(fù)悟。和韓、魏,釋趙圍,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則讓雖死猶生也,豈不勝于斬衣而死乎? 讓于此時,曾無一語開悟主心,視伯之危亡,猶越人視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觀,坐待成敗,國士之報,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勝血氣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雖然,以國士而論,豫讓固不足以當矣;彼朝為仇敵,暮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讓之罪人也。噫!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fā)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歟?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當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不可復(fù)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蓋出于所備之外。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zhèn)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quán),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
深慮論。明代。方孝孺。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fā)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歟?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斍刂?,而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不可復(fù)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蓋出于所備之外。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zhèn)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quán),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 ×坚t(yī)之子,多死于??;良巫之子,多死于鬼。豈工于活人,而拙于謀子也哉?乃工于謀人,而拙于謀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shù)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jié)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夫茍不能自結(jié)于天,而欲以區(qū)區(qū)之智籠絡(luò)當世之務(wù),而必后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而豈天道哉!
閒居感懷十七首 其十一。明代。方孝孺。 習(xí)俗日頹壞,疇能塞其源。自從井牧廢,開此爭敚門。救弊豈無術(shù),得君苦難言。田間一卮酒,跽酹蒼梧魂。
赤璧。明代。方孝孺。 東夏口,西武昌,赤璧峭絕當中央。奸雄將軍氣蓋世,敗卒零落慚周郎。得鱸魚,沽美酒。孰若黃州蘇子瞻,謫向江湖動星斗。噫吁戲,曹公氣勢,蘇子文章。人物銷鑠,塵跡荒涼。惟有江水,千古萬古空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