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xiāng)人,《宋史》,《辭?!返让鞔_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
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xiāng)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
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兆诹?,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李東陽(1447年-1516年),字賓之,號西涯,謚文正,明朝中葉重臣,文學家,書法家,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湖廣長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師(今北京市)。天順八年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直內閣,預機務。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jié)不渝。文章典雅流麗,工篆隸書。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燕對錄》。 ...
李東陽。 李東陽(1447年-1516年),字賓之,號西涯,謚文正,明朝中葉重臣,文學家,書法家,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湖廣長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師(今北京市)。天順八年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直內閣,預機務。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jié)不渝。文章典雅流麗,工篆隸書。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燕對錄》。
陳仁德,筆名虞廷。古典詩人,現代作家。目前,陳仁德是中華詩詞學會理事、重慶市詩詞學會副會長、重慶市楹聯學會副會長,曾任《三峽都市報》、《重慶商報》、《重慶青年報》、《肝博士》等多家報刊的記者、編輯、主編職務。 ...
陳仁德。 陳仁德,筆名虞廷。古典詩人,現代作家。目前,陳仁德是中華詩詞學會理事、重慶市詩詞學會副會長、重慶市楹聯學會副會長,曾任《三峽都市報》、《重慶商報》、《重慶青年報》、《肝博士》等多家報刊的記者、編輯、主編職務。
章士釗(1881-1973),字行嚴,筆名黃中黃、青桐、秋桐,1881年3月20日生于湖南省善化縣(今長沙市)。曾任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段祺瑞政府司法總長兼教育總長,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清末任上?!短K報》主筆。1911年后,曾任同濟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教授,北京農業(yè)學校校長,廣東軍政府秘書長,南北議和南方代表。新中國成立后為著名民主人士、學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第二任館長,第二、三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 ...
章士釗。 章士釗(1881-1973),字行嚴,筆名黃中黃、青桐、秋桐,1881年3月20日生于湖南省善化縣(今長沙市)。曾任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段祺瑞政府司法總長兼教育總長,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清末任上海《蘇報》主筆。1911年后,曾任同濟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教授,北京農業(yè)學校校長,廣東軍政府秘書長,南北議和南方代表。新中國成立后為著名民主人士、學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第二任館長,第二、三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
陳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人,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陳三立出身名門世家,為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長子,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著名畫家陳衡恪之父。與譚延闿、譚嗣同并稱“湖湘三公子”;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并稱“維新四公子”,有“中國最后一位傳統(tǒng)詩人”之譽。1937年發(fā)生“盧溝橋事變”后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日軍欲招致陳三立,陳三立為表明立場絕食五日,不幸憂憤而死,享年85歲。陳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詩》及其《續(xù)集》、《別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
陳三立。 陳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人,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陳三立出身名門世家,為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長子,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著名畫家陳衡恪之父。與譚延闿、譚嗣同并稱“湖湘三公子”;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并稱“維新四公子”,有“中國最后一位傳統(tǒng)詩人”之譽。1937年發(fā)生“盧溝橋事變”后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日軍欲招致陳三立,陳三立為表明立場絕食五日,不幸憂憤而死,享年85歲。陳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詩》及其《續(xù)集》、《別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chuàng)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备挥谝饩常瞧浔姸啻碜髦?。 ...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chuàng)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备挥谝饩?,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83)東漢宗室。光武帝子。母陰后。建武十七年封東平王。少好經書。明帝即位,拜驃騎將軍,位在三公之上。曾上奏諫明帝勿春獵妨農事。帝從之。后自以至親輔政,聲望日重,意不自安,乞退就國。章帝即位,蒼受尊重恩禮,逾于前世,諸王莫與為比。朝廷每有疑政,輒遣使咨詢,蒼悉心以對,多被采納。卒謚憲。 ...
劉蒼。 (?—83)東漢宗室。光武帝子。母陰后。建武十七年封東平王。少好經書。明帝即位,拜驃騎將軍,位在三公之上。曾上奏諫明帝勿春獵妨農事。帝從之。后自以至親輔政,聲望日重,意不自安,乞退就國。章帝即位,蒼受尊重恩禮,逾于前世,諸王莫與為比。朝廷每有疑政,輒遣使咨詢,蒼悉心以對,多被采納。卒謚憲。
甄宓。 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又稱甄夫人。中山無極(今河北省無極縣)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正室,魏明帝曹叡之生母。曹叡即位后追尊甄氏為文昭皇后。
戴圣(生卒年不詳),字次君,祖籍梁國甾縣(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出生于梁國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西漢時期官員、學者、禮學家、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chuàng)者。后世稱其為“小戴”。戴圣與叔父戴德曾跟隨后蒼學《禮》,兩人被后人合稱為“大小戴”。漢宣帝時,戴圣以博士參與石渠閣論議,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禮記》,即《小戴禮記》傳為圣編。《漢書》記載成書于漢建初七年(80年)。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趙禥以其籍貫地詔封戴圣為“考城伯”。 ...
戴圣。 戴圣(生卒年不詳),字次君,祖籍梁國甾縣(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出生于梁國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西漢時期官員、學者、禮學家、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chuàng)者。后世稱其為“小戴”。戴圣與叔父戴德曾跟隨后蒼學《禮》,兩人被后人合稱為“大小戴”。漢宣帝時,戴圣以博士參與石渠閣論議,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禮記》,即《小戴禮記》傳為圣編。《漢書》記載成書于漢建初七年(80年)。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趙禥以其籍貫地詔封戴圣為“考城伯”。
鐘離權姓鐘離,生卒年約(公元168.農歷7月27日-256)東漢、魏晉時期人物,漢族民間及道教傳說中的神仙。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師,名權,字云房,一字寂道,號正陽子,又號和谷子,漢咸陽人。因為原型為東漢大將,故又被稱做漢鐘離。亦為道教傳說中的八仙之一。他受鐵拐李點化,上山學道。下山后又飛劍斬虎,點金濟眾。最后與兄簡同日上天。度呂純陽而去。元世祖尊其為正陽開悟傳道真君,元武宗又尊為正陽開悟傳道重教帝君,相傳于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列入八仙。二郎壩現今仍有正陽觀、飛仙崖等遺跡。 ...
鐘離權。 鐘離權姓鐘離,生卒年約(公元168.農歷7月27日-256)東漢、魏晉時期人物,漢族民間及道教傳說中的神仙。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師,名權,字云房,一字寂道,號正陽子,又號和谷子,漢咸陽人。因為原型為東漢大將,故又被稱做漢鐘離。亦為道教傳說中的八仙之一。他受鐵拐李點化,上山學道。下山后又飛劍斬虎,點金濟眾。最后與兄簡同日上天。度呂純陽而去。元世祖尊其為正陽開悟傳道真君,元武宗又尊為正陽開悟傳道重教帝君,相傳于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列入八仙。二郎壩現今仍有正陽觀、飛仙崖等遺跡。
龐德公,字尚長,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名士、隱士。龐德公與當時徐庶、司馬徽、諸葛亮、龐統(tǒng)等人交往密切。龐德公曾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tǒng)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被譽為知人。對諸葛亮、龐統(tǒng)等人早年影響較大,并得到諸葛亮的敬重。龐德公最后隱居于鹿門山,采藥而終。 ...
龐德公。 龐德公,字尚長,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名士、隱士。龐德公與當時徐庶、司馬徽、諸葛亮、龐統(tǒng)等人交往密切。龐德公曾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tǒng)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被譽為知人。對諸葛亮、龐統(tǒng)等人早年影響較大,并得到諸葛亮的敬重。龐德公最后隱居于鹿門山,采藥而終。
劉安(前179-前122),西漢皇族,淮南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他是西漢的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他曾招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編寫《鴻烈》亦稱《淮南子》。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他將雞蛋去汁,以燃燒取熱氣,使蛋殼浮升。同時,劉安也是我國豆腐的創(chuàng)始人。 ...
劉安。 劉安(前179-前122),西漢皇族,淮南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他是西漢的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他曾招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編寫《鴻烈》亦稱《淮南子》。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他將雞蛋去汁,以燃燒取熱氣,使蛋殼浮升。同時,劉安也是我國豆腐的創(chuàng)始人。
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字太傅。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余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后,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名。 ...
賈誼。 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字太傅。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余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后,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后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后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漢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詩人。劉徹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漢武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征和四年劉徹下罪己詔。公元前87年劉徹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于茂陵。 ...
劉徹。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漢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詩人。劉徹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漢武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征和四年劉徹下罪己詔。公元前87年劉徹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于茂陵。
公羊高,舊題《春秋公羊傳》的作者。戰(zhàn)國時齊國人。相傳是子夏(卜商)的弟子,治《春秋》,傳于公羊平?!洞呵锕騻鳌纷畛鮾H有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玄孫公羊壽及齊人胡母生,才“著于竹帛”,流傳于世。《春秋公羊傳》,亦稱《公羊春秋》或《公羊傳》,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81),著重闡釋《春秋》之“微言”、“大義”,史事記載較簡略。 ...
公羊高。 公羊高,舊題《春秋公羊傳》的作者。戰(zhàn)國時齊國人。相傳是子夏(卜商)的弟子,治《春秋》,傳于公羊平?!洞呵锕騻鳌纷畛鮾H有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玄孫公羊壽及齊人胡母生,才“著于竹帛”,流傳于世?!洞呵锕騻鳌罚喾Q《公羊春秋》或《公羊傳》,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81),著重闡釋《春秋》之“微言”、“大義”,史事記載較簡略。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南朝梁詩人,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省蒼山縣長城鎮(zhèn))人,何承天曾孫,宋員外郎何翼孫,齊太尉中軍參軍何詢子。八歲能詩,弱冠州舉秀才,官至尚書水部郎。詩與陰鏗齊名,世號陰何。文與劉孝綽齊名,世稱何劉。其詩善於寫景,工于煉字。為杜甫所推許,有集八卷,今失傳,明人輯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稱"何記室"或"何水部"。 ...
何遜。 南朝梁詩人,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省蒼山縣長城鎮(zhèn))人,何承天曾孫,宋員外郎何翼孫,齊太尉中軍參軍何詢子。八歲能詩,弱冠州舉秀才,官至尚書水部郎。詩與陰鏗齊名,世號陰何。文與劉孝綽齊名,世稱何劉。其詩善於寫景,工于煉字。為杜甫所推許,有集八卷,今失傳,明人輯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稱"何記室"或"何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