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著名的醫(y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集注》、《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等。 陶弘景的詩文(7篇) 陶弘景的名句(3條)
弘景博學多識,讀書逾萬卷,于六經諸子史傳無所不通。17歲時便與江學文、褚炫、劉俊等為宋朝外明四友。齊高祖作相時,引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朝儀大事多取決于他。然他雖身在朱門,卻獨居一室,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閱(讀書)為務,晝夜研讀繕寫符圖經集,于養(yǎng)生服食諸道,漸至通幽探微。如此積年累月,漸覺徹悟,遂萌隱居修行之志。于齊永明十年壬申決意出行歸隱。起初他并未上表齊武帝辭行,不告而別,掛朝服于神武門鹿市,徑出東亭而行。而后告訴隨行左右“勿令人知”,乃去和好友王晏話別。王晏深知其志,對他說:“皇上治事甚嚴,不準許臣屬作離奇之事,你這樣不辭而別,恐有忤旨,若皇上怪罪下來,反而達不到你的目的。”
弘景默思良久,答曰:“我本意欲遂夙愿而已,非為名利,你所說的確有道理,應向皇上直言為是。”于是弘景上表陳誠,以表自己解官歸隱之意。表中大意是,我聽說無論堯帝之時,還是漢朝都有養(yǎng)生的風氣。我為官已久,哪能留戀榮華富貴,所學也不是為了利祿。因此常想回歸大自然,過田園生活,領略自然之美。我這就要離開宮庭了,臨行之際,不勝眷戀,只好上表以明我心。齊武帝看了弘景的解官表,深為感動,不但下詔批準了弘景的要求,而且給予賞賜,賜帛十疋,燭二十梃。又別勑:朕月給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餌。對他的養(yǎng)生修道之事給予大力支持。
于是弘景出行入山,臨行公卿相送于征虜亭,供帳甚盛,車馬克道,人們都說是宋齊以來所未有之盛事,朝野均榮。弘景一行來到勾容的勾曲山停了下來,便于山中建館。弘景說此山是金壇洞容,周圍百五十里,名華陽之天,漢時三茅司命之府,故名茅山。弘景于此山建館隱居,自號華陽隱居。故人稱他為陶隱居。自此,弘景開始了他的長達四十余年的隱居修行生活。弘景歸隱之后,有沈約為當時的東陽郡守,因為敬佩他的志向與節(jié)操,多次寫信請他出來做官,他都婉言謝絕。
梁武帝蕭衍早年與弘景交往甚密。及武帝即位,其初國號未定,弘景引諸讖記,皆成“梁”字,上書武帝,告之“梁”是運符。武帝遂立國號為梁。后來武帝欲聘弘景入朝為官,親手寫詔召之,并賜以鹿皮巾,后屢加禮聘,弘景終是不應,并畫雙牛圖與武帝,其圖上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絡頭,有人執(zhí)繩以杖驅之。武帝見圖笑曰:“此人無所求,欲效曳尾龜,豈有可致之理耶!”遂不復提聘官之事。然國家遇有大事,無不前往咨詢,帝與弘景之間,書信不絕,月常數(shù)信。帝每得其書,燒香虔受,恭敬之狀,無以復加。故時人謂之“山中宰相”。
總述
陶弘景在醫(yī)藥﹑煉丹﹑天文歷算﹑地理﹑兵學﹑鑄劍﹑經學﹑文學藝術﹑道教儀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對于藥物學的貢獻為最大﹐這又和煉丹有關。
化學方面
陶弘景對化學的貢獻之一是記載了硝酸鉀的火焰分析法:“先時有人得一種物﹐其色理與樸硝大同小異﹐朏朏如握雪不冰。強燒之﹐紫青煙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樸硝﹐云是真消石也?!彼^“紫青煙起”是鉀鹽所特有的性質。陶弘景這一記載﹐是世界化學史上鉀鹽鑒定的最早記錄。
煉丹方面
陶弘景曾長期從事煉丹實驗。梁武帝送給他黃金﹑朱砂﹑曾青﹑雄黃等原料﹐讓他煉丹。他在煉丹過程中掌握了許多化學知識﹐例如﹕汞可與某些金屬形成汞齊﹐汞齊可以鍍物。指出水銀“能消化金﹑銀成泥﹐人以鍍物是也”。胡粉(堿式碳酸鉛)和黃丹(四氧化三鉛)不是天然產物﹐而是由鉛制得。指出﹕胡粉是“化鉛所作”﹔黃丹是“熬鉛所作”。 據(jù)《太平府志》載,陶弘景“上表辭歸,筑館句曲,號華陽隱居,營別室于橫山(今安徽省當涂縣新市鎮(zhèn)境內),作讀書處”。梁武帝蕭衍即位后,屢請不出,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往以咨詢,人稱“山中宰相“。他撰寫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并對天文地理、養(yǎng)生、煉丹等諸方面也有所著述。作品七八十種,尚有《真誥》、《本草集注》、《導引養(yǎng)生圖》、《天文星算》、《華陽陶隱居集》等著作及部分詩文存世。
道教另外的一個修煉方法是外丹術,外丹術就是用爐鼎燒煉礦物類藥物,企圖煉制出令人長生不死之仙丹的一種實驗活動,屬早期道教中影響最大的、用以追求成仙的方法。較早的煉丹活動是企圖得到黃金之類的性質穩(wěn)定、不易朽壞之物,并希望通過服食之而達長生不朽。后來道教認為,“道”生萬物有著特定的程序(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人們只要能夠在丹爐中濃縮地再現(xiàn)這個過程,依“道”之造化規(guī)律來運用“火候”燒煉藥物,令這些藥物逆宇宙生成之程序而返回它們從“道”生來時的狀態(tài),然后服食之,便可令人長生不死,是即所謂“奪天地造化之功,盜四時生成之物”。
道教在探索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性質不穩(wěn)而比較容易發(fā)生變化的物質(如水銀和鉛粉等),卻不能真正認識這些物質在一定條件下所呈現(xiàn)的化學反應,而是以為一種物質在特定條件下變化為另一種物質,象征著它從宇宙生化程序的一個階段返回了另一個階段,并以為其經過多次“還煉”之后即可回復至“道”的狀態(tài),而人若服用了這種經過還煉的丹藥(如“九轉還丹”)之后,即可隨之回復至“道”的境界,永存不滅。六朝時期,道教多以為服食外丹乃是成仙的唯一途徑,如晉代葛洪說:“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藥及修小術者,可以延年遲死耳,不得仙也”。唐末五代以后,外丹術由于所成丹藥多具有毒性而常常令服用者中毒身亡,故開始逐漸衰落而終被內丹術取代。
文學方面
陶弘景一生著書很多,約二百二十三篇。其中關于醫(yī)藥學的有《本草經集注》七卷,《補闕肘後百一方》三卷,《夢書》一卷,《效驗施用藥方》五卷,《服食草木雜藥法》一卷,《斷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尺要法》一卷,《服氣導引》一卷,《養(yǎng)性延命錄》二卷,《人間卻災患法》一卷,《集藥訣》一卷等。其中絕大多數(shù)均已散失 ?!洞鹬x中書書》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現(xiàn)江蘇南京)人。
生于江東名門。祖陶隆,于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zhàn)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深解藥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隱居集》,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y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幫助修訂《本草集注》。卒謚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閱為務?!保ā赌鲜贰罚┖箅[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shù)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自幼聰明異常,十歲讀葛洪《神仙傳》,便立志養(yǎng)生,十五歲著《尋山志》。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后拜左衛(wèi)殿中將軍。三十六歲梁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華陽洞。梁武帝早年便與陶弘景認識,稱帝之后,想讓其出山為官,輔佐朝政。陶于是畫了一張畫,兩頭牛,一個自在地吃草,一個帶著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梁武帝一見,便知其意,雖不為官,但書信不斷,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人稱“山中宰相”。(492年,陶弘景36歲,他的好友蕭衍取得了帝位,他便隱居于曲山。梁武帝蕭衍深知陶弘景的才能,幾次想請他出仕,都被他拒絕了。后來,梁武帝無法,只好時常將國家大事寫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請教陶弘景,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時常寫信給梁武帝,指點政策。于是,朝廷與曲山間音信不斷,陶弘景雖身在方外,卻儼然成為了朝廷決策人物,當時人們都稱他為“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結合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y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并增收魏晉間名醫(y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藥物730種,并首創(chuàng)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xiàn)在敦煌發(fā)現(xiàn)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著有《真誥》、《真靈位業(yè)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陶隱居本草》、《藥總訣》、《二牛圖》等等。他的文章《答謝中書書》(又名《山川之美》)被選入人教版初二上冊語文教科書,也被選入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六年級的語文教科書中。
陶氏為世醫(yī)出身,祖父及父親皆習醫(yī)術,且有武功。他自幼聰慧,約十歲時即讀葛洪《神仙傳》,深受影響,三十六歲辭官隱居句容茅山,并遍歷諸有名大山,訪求仙藥。當時,他深受梁武帝蕭衍的信任,雖則他時梁武帝多次贈官不受,但梁武帝有關國家大事都要向他諮詢,所以時人對他有“山中宰相”的稱號。陶氏思想是釋、道、儒三家融于一體的代表人物。
就醫(yī)學而言,是我國本草學發(fā)展史上貢獻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余家之多,但無統(tǒng)一標準,特別古本草由失效年代欠遠,內容散亂,草石不分,蟲獸無辨,臨床運用頗為不便,他擔負起“苞綜諸經,研括煩省”的重任,將當時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別整理成《神農本草經》及《名醫(yī)別錄》,并進而把兩者合而為一,加上個人在這方面的心得體會,著成《本草經集注》,共收藥物730種。成為我國本草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該書的主要特點是開創(chuàng)了使我國本草學成為一門包羅萬象的博物學。他還創(chuàng)立了一些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發(fā)明,例如創(chuàng)立按藥物治療性質分類的“諸病通用藥”分類法,在體例上,又開創(chuàng)本草著作分總論、分論敘述的先河,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他又應用朱書、墨書的方法來區(qū)別《本經》和《別錄》的原文的方法等等。他在我國本草學發(fā)展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陶弘景具有科學的探索精神。在當時的條件下,他敢于提出新的本草分類法,而不囿于原來那種三品分類法。他本人原來是個道教徒,但他卻能從實際出發(fā),打破三品分類法,足以證明他在科學道路上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他有著“一事不知,深以為恥”的探索精神,這又是他在科學上得以有所成就的動力。如他多次親驗細腰蜂(即嬴)的蜂窠,終于得出正確的結論,認為《詩經》的說法“斯為謬矣,選詩者未審,而夫子何為因其僻也?圣人有缺,多皆類此?!敝甭实嘏u古圣人的謬誤。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南北朝。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答謝中書書。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寒夜怨。南北朝。陶弘景。 夜云生。夜鴻驚。凄切嘹唳傷夜情??丈剿獫M高煙平。鉛華沉照帳孤明。寒月微。寒風緊。愁心絕。愁淚盡。情人不勝怨。思來誰能忍。
告游篇。南北朝。陶弘景。 性靈昔既肇,緣業(yè)久相因。即化非冥滅,在理澹悲欣。冠劍空衣影,鑣轡乃仙身。去此昭軒侶,結彼瀛臺賓。儻能踵留轍,為子道玄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