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惺(1574~1624) 明代文學(xué)家。字伯敬,號退谷,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jìn)士。曾任工部主事,萬歷四十四年(1616)與林古度登泰山。后官至福建提學(xué)僉事。不久辭官歸鄉(xiāng),閉戶讀書,晚年入寺院。其為人嚴(yán)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謝人事,研讀史書。他與同里譚元春共選《唐詩歸》和《古詩歸》(見《詩歸》),名揚(yáng)一時,形成“竟陵派”,世稱“鐘譚”。 鐘惺的詩文(35篇)
鐘惺出身于書香門第,父親鐘一貫任武進(jìn)(今屬江蘇)學(xué)訓(xùn)。萬歷三十八年中(1610年)進(jìn)士,授行人,掌管詩詣及冊封事宜。次年,他以奉節(jié)使臣出使成都;后又出使山東。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再赴貴州,主持鄉(xiāng)試。后遷工部主事,又由北京調(diào)往江南,任南京禮部祭祠司主事,遷南京禮部儀制司郎中。在南京時,鐘惺簡淡自持,于秦淮河畔租一樓屋,伏案讀史至深夜,每有所得輒記之,撰成《史懷》一書,評論古史,“多所發(fā)明,有古賢所不逮者”。其為人嚴(yán)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謝人事,研讀史書。喜游名山大川,曾與林古度同登泰山。天啟初年,鐘惺升任福建提學(xué)僉事,他在閩中仍倡幽峭詩風(fēng),并且參以禪旨,令人莫測高深,有“詩妖”之名。江南張澤、華淑,閩人蔡復(fù)一等,傾心附和,把鐘惺奉為“深幽孤峭之宗”。不久,鐘惺因喪父,回家守制,竟于天啟五年(1625年)病逝于家,享年五十二歲。卒葬天門縣城南魯家畈(今天門縣李場公社)。至今墓碑尚存。明清時,縣內(nèi)立有“鐘譚合祠”,坊題“天下文章”四字。遺址在今天門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之東。 后人將他的詩文輯為《隱秀軒集》。
他與同里譚元春評選唐人詩,作《唐詩歸》;又評選隋以前的詩,作《古詩歸》,名揚(yáng)一時,形成“竟陵派”,世稱“鐘譚”。
出成都南門,左為萬里橋。西折纖秀長曲,所見如連環(huán)、如玦、如帶、如規(guī)、如鉤,色如鑒、如瑯玕、如綠沉瓜,窈然深碧,瀠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專名,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為青羊?qū)m,溪時遠(yuǎn)時近。竹柏蒼然,隔岸陰森者盡溪,平望如薺。水木清華,神膚洞達(dá)。自宮以西,流匯而橋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縣,或所云“江從灌口來”是也。
浣花溪記。明代。鐘惺。 出成都南門,左為萬里橋。西折纖秀長曲,所見如連環(huán)、如玦、如帶、如規(guī)、如鉤,色如鑒、如瑯玕、如綠沉瓜,窈然深碧,瀠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專名,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為青羊?qū)m,溪時遠(yuǎn)時近。竹柏蒼然,隔岸陰森者盡溪,平望如薺。水木清華,神膚洞達(dá)。自宮以西,流匯而橋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縣,或所云“江從灌口來”是也?! ∪思易∠?,則溪蔽不時見,稍斷則復(fù)見溪。如是者數(shù)處,縛柴編竹,頗有次第。橋盡,一亭樹道左,署曰“緣江路”。過此則武侯祠。祠前跨溪為板橋一,覆以水檻,乃睹“浣花溪”題榜。過橋,一小洲橫斜插水間如梭,溪周之,非橋不通,置亭其上,題曰“百花潭水”。由此亭還度橋,過梵安寺,始為杜工部祠。像頗清古,不必求肖,想當(dāng)爾爾。石刻像一,附以本傳,何仁仲別駕署華陽時所為也。碑皆不堪讀。 鐘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遠(yuǎn),東屯險奧,各不相襲。嚴(yán)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難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門一段奇耳。窮愁奔走,猶能擇勝,胸中暇整,可以應(yīng)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貞子時也?! r萬歷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頃之霽。使客游者,多由監(jiān)司郡邑招飲,冠蓋稠濁,磬折喧溢,迫暮趣歸。是日清晨,偶然獨(dú)往。楚人鐘惺記。
月下新桐喜徐元嘆至。明代。鐘惺。 是物多妨月,桐陰殊不然。長如晨露引,不隔晚涼天。綠滿清虛內(nèi),光生幽獨(dú)邊。懷新君亦爾,到在夕陽先。
宿浦口周生池館。明代。鐘惺。 江邊事事作山家,復(fù)有山齋著水涯。一壑陰晴生草樹,六時喧寂在鶯花。潮尋故步沙頻失,煙疊新痕嶺若加。信宿也知酬對淺,暫將心跡寄幽遐。
花山禮銅殿。明代。鐘惺。 一路陰晴屢不分,山中風(fēng)候易紛紜。村過數(shù)日無紅葉,江近雙峰似白云。蛇虎夜深求懺度,鼓鐘人定示聲聞??蓱z世外僧經(jīng)濟(jì),金火須臾歷劫勛。
忠州霧泊。明代。鐘惺。 漁艇官舟曉泊同,蜀江愁霧不愁風(fēng)。煙生野聚汀寒外,云滿山城水氣中。曲岸川回翻似盡,遙天峰沒卻如空。依稀往日丹楓路,稍見霜前遠(yuǎn)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