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桑。兩漢。佚名。 隰桑有阿,其葉有難。既見君子,其樂如何。隰桑有阿,其葉有沃。既見君子,云何不樂。隰桑有阿,其葉有幽。既見君子,德音孔膠。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洼地桑樹多婀娜,葉兒茂盛掩枝柯。我看見了他,快樂的滋味無法言喻!
洼地桑樹多婀娜,枝柔葉嫩舞婆娑。我看見了他,如何叫我不快樂!
洼地桑樹多婀娜,葉兒濃密黑黝黝。我看見了他,說著情言愛語,體會著他執(zhí)著的愛意。
心里對他深深愛戀,卻欲說還休。心中對他有深深的愛意,哪天能夠忘記?
隰(xí):低濕的地方。阿(ē):通“婀”,美。
難(nuó):通“娜”,盛。
君子:指所愛者。
沃:柔美。
幽:通“黝”,青黑色。
德音:善言,此指情話??啄z:很纏綿。
遐:何。謂:告訴。
這首是《小雅》中少有的幾篇愛情詩之一,但是因為封建時代的學者囿于“雅”的緣故,從未有人當作寫男女情事的詩來讀,連最敢突破舊說的朱熹、姚際恒、方玉潤諸人也不例外,他們與《詩序》不同,不視為“刺詩”,而認為是“喜見君子之詩”,已稍接近詩意,其中尤其是朱熹,解說此詩末章時,已引《楚辭·九歌·山鬼》的句子對照,他說:“楚辭所謂‘思公子兮未敢言’,意蓋如此。愛之根于中深,故發(fā)之遲而有之久也?!保ā对娂瘋鳌罚┧坪跻延|及情詩內容。近人多不取舊說,除個別人認為“是寫臣子恩寵于王侯,感恩圖報之歌”外,一般都理解為愛情詩,且作為女詞。
全詩前三章疊唱,從歌曲看,是一個調子的重復,從詩的抒情說,則是重章互足,意思有所補充。首章頭兩句“阿難”本是聯(lián)綿詞,字或作“阿儺”、“阿那”、“婀娜”。這里將“阿”、“難”拆開用,其義略有差別,如注所釋。二、三章“難”換作“沃”、“幽”,除變韻外,還描寫了桑葉的柔美與顏色。第三章的第四句對前兩章意思的豐富更明顯。前三章的頭兩句是起興,詩人眼見洼地上桑林枝葉茂盛,濃翠欲滴,婀娜多姿,美極了。這正是青春美的象征。何況桑林濃蔭之下,是少女少男幽會的最佳場所。詩人觸景生情,想到她心愛的人,竟按捺不住心頭的一陣狂喜,一陣沖動,前三章后兩句寫的就是這一想像中的情緒。她設想,如果見著自己心愛的人,那種快樂無法說,接著又補明——這不能叫自己不快樂。她愈想愈出神,也愈入迷,竟如醉如癡,似夢還醒,已完全沉浸在情人會面的歡樂之中,仿佛耳際聽到他軟語款款,情話綿綿。這甜蜜的輕聲耳語,如膠似漆的戀情,叫她難以自已。前三章詩人所表現的如火一樣熾熱的愛情,顯得是如此純真、大膽、坦露,然而這只是她心里所設想的幽會場景,并非所經歷的事實如此。所以當詩人從癡想中清醒過來,重新面對現實,她就一下子變得怯弱羞澀起來,第四章所訴述的就是這一愛情苦惱和心理矛盾。本來她深愛著心上人,但又不敢向對方表白自己的愛,她反問自己:既然心里如此愛著他,何不向他和盤托出呢?她也許多次下過決心,一再自我鼓勵,但是終于缺乏這種勇氣,每當話到嘴邊卻又咽了回去,至今仍是無可奈何的把“愛”深深藏在心底,然而這已萌芽了的愛情種子自會頑強生長?!昂稳胀闭嘎吨@一愛情信息。相信總有那一天,這顆愛情種子定會像“隰?!币粯?,枝盛葉茂,適時綻開美麗的愛情之花,結出幸福的愛情之果?!爸行牟刂?,何日忘之”兩句敘情一波三折,具有極大概括力,是千古傳頌的名句。
漁父。元代。吳鎮(zhèn)。 舴艋為舟力幾多。江頭云雨半相和。殷勤好,下長波。半夜潮生不那何。
參政大資毗陵張公挽詩十首。宋代。周麟之。 晚歲游真館,分符蒞別京。九關留客鑰,千騎按屯營。天上金甌覆,江邊玉節(jié)明。傷心游宴地,悵望北山橫。
臨江仙 其一。宋代。周紫芝。 水遠山長何處去,欲行人似孤云。十分瘦損沈休文。忍將秋水鏡,容易與君分。試問梨花枝上雨,為誰彈滿清尊。一江風月黯離魂。平波催短棹,小立送黃昏。
鎮(zhèn)淮樓下旌旗,晶明輝映云山閣。宸旒倚重,折沖千里,無逾秋壑。緩帶輕裘,綸巾羽扇,從容籌略。使氈裘膽破,丁寧邊吏,無生事,空沙漠。
二十四橋風月,稱斷樓、卷盡簾箔。紱麟華旦,飽吟玉蕊,款簪金藥。驛騎朝馳,寶鞍賣賜,御筵宣押。更賜環(huán)促如,中書入令,作汾陽郭。
水龍吟·鎮(zhèn)淮樓下旌旗。宋代。翁溪園。 鎮(zhèn)淮樓下旌旗,晶明輝映云山閣。宸旒倚重,折沖千里,無逾秋壑。緩帶輕裘,綸巾羽扇,從容籌略。使氈裘膽破,丁寧邊吏,無生事,空沙漠。二十四橋風月,稱斷樓、卷盡簾箔。紱麟華旦,飽吟玉蕊,款簪金藥。驛騎朝馳,寶鞍賣賜,御筵宣押。更賜環(huán)促如,中書入令,作汾陽郭。
留別定國侄。明代。李孫宸。 從子吾家彥,氣骨負高奇。少小同鉛槧,古道相與期。及予返休沐,竹林日追隨。兩雛賴教植,余亦借箴規(guī)。茲余復行役,相別出江湄。江湄深且浩,不及中所私。予游云已倦,汝策未逢時。日月不待人,行路苦逶迤。鴳飛搶榆枋,鴻羽漸云逵。黽勉事功名,莫使嘆衰遲。
以臺柑寄漫塘報以詩用韻謝之。宋代。王遂。 屈平作頌獨稱渠,曾此西山立丑懦。君子得輿知有待,高林碩果未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