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不幸英年早逝 門人想厚葬他 孔子表示反對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曾用過許多贊美之辭表彰他的德行和學(xué)問。雖然顏回生前沒當過什么官,也沒留下什么著作,卻無損于他在后代讀書人心目中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英年早逝的顏回的詩文(0篇)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不幸英年早逝 門人想厚葬他 孔子表示反對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曾用過許多贊美之辭表彰他的德行和學(xué)問。雖然顏回生前沒當過什么官,也沒留下什么著作,卻無損于他在后代讀書人心目中的形象。
自三國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祭孔時以顏回為配享后,歷代統(tǒng)治者對顏回封贈有加。顏回先后被封為“亞圣”、“亞圣兗國公”、“兗國復(fù)圣公”、“復(fù)圣”等。
年十三入孔子之門
天生聰穎聞一知十
顏回,字子淵,亦稱顏淵,春秋時期魯國人?!妒酚洝贩Q他“小孔子三十歲”,清代學(xué)者經(jīng)考證,認為《史記》的“三十”應(yīng)為“四十”之誤,孔子實際上比顏回大四十歲。顏回生于公元前511年,卒于公元前480年。
孔子自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顏回也自小好學(xué),“年十三,入孔子之門”,是當時孔門弟子中年齡最小的學(xué)生。他年齡雖小,但天資極聰穎,學(xué)習(xí)起來進步神速,連聰明過人的學(xué)長子貢也自嘆不如?!墩撜Z·公冶長》記載,有一次孔子問子貢:“女與回也孰愈(你和顏回誰更聰明)?”子貢回答說:“賜(端木賜,字子貢)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孔子同意他的看法,認為顏回的確比他聰明。
聰明人通常都心高氣傲,自以為是,顏回有“聞一知十”的天聰,其為人卻沒有絲毫傲氣,對老師異常尊敬,對同學(xué)十分謙虛,他沉默寡言,極少顯露才智,甚至表面上看起來有點蠢??鬃釉f過:“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我整天和顏回講學(xué),他從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等他回去自己研究,卻也能發(fā)揮,可見顏回并不愚蠢)。”孔子還說過,顏回“于吾言無所不說(對我的說話沒有不喜歡的)”。
顏回之所以對孔子亦步亦趨,是因為他對孔子的為人和學(xué)問都非常敬仰,他這樣形容孔子:“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老師之道,越抬頭看,越覺得高,越用功鉆研,越覺得深)。”他說孔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使自己“欲罷不能”,不得不盡全力去學(xué)習(xí)。所以他在聽孔子講學(xué)時,不管時間有多久,始終不會懈怠。
德行學(xué)問堪為榜樣
顏回屢受孔子表彰
孔子和顏回都以好學(xué)著稱,孔子之所以把顏回樹為弟子的榜樣,就是因為顏回好學(xué)。
時常否認自己為圣賢的孔子唯獨不否認自己好學(xué),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他活到老,學(xué)到老,從不停止。他對顏回的好學(xué)贊嘆不絕,認為在所有弟子中沒有人比得上他。有一次,魯哀公問孔子:“弟子孰為好學(xué)?”孔子回答說:“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拿別人出氣),不貳過(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xué)者也。”季康子曾經(jīng)也有此問,孔子作了同樣的回答。顏回死后,孔子在和別人談起顏回時,感嘆道:“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可惜他死了!我只看見他不斷進步,從沒看見他停滯不前)。”
顏回不僅學(xué)問到家,在德行方面也是眾多孔門弟子的表率??鬃又饕獜乃膫€方面教育弟子成為“君子儒”,即德行、政事、言語、文學(xué),號稱“孔門四科”。顏回和閔子騫、伯牛、仲弓是德行科的代表,而以顏回為首。自追隨孔子后,顏回對孔子不離不棄。相傳少正卯在魯國辦學(xué)時同孔子競爭,把孔子的許多門人吸引過去,以致“孔子之門,三盈三虛,惟顏淵不去”。他從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從不以勞苦之事強加于別人身上。他雖然生活貧窮,家徒四壁,但安貧樂道,無意富貴??鬃右娝@樣,忍不住贊嘆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學(xué)說以“仁”為核心,“仁”的內(nèi)涵是“愛人”、“忠恕”,是最高的道德標準,所以孔子不輕易許人以“仁”。他說顏回能夠做到“三月不違仁”,而其他弟子只是短時間偶然想起一下“仁”。
顏回短命
孔子傷心
因為學(xué)習(xí)太刻苦,先天體質(zhì)和生活條件不好,顏回到29歲已頭發(fā)盡白,剛過30歲就英年早逝。
當聽到顏回病逝的消息,孔子哭得很傷心,他感嘆命運捉弄人,仰天長嘆:“噫!天喪予!天喪予!”旁人問孔子:“子慟矣(您太傷心了)!”孔子說:“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真的太傷心了嗎?我不為這樣的人傷心,還為什么人傷心呢)?”
顏回生前視孔子如父,孔子也視顏回如子。顏回死后,他的父親顏路來找孔子商量如何辦后事。古代有身份地位的人死后棺木至少用兩重,里面的一重叫“棺”,外面的一重叫“槨”,就是“內(nèi)棺外槨”。當時內(nèi)棺準備好了,還沒有外槨,顏路請求孔子把車賣了為顏回置辦外槨。孔子有些為難,他對顏路說:“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棺。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意思是說,對自己兒子的喪事誰都想辦得好一些,我的兒子孔鯉死了,也只有內(nèi)棺,沒有外槨。我不能賣掉車子步行來替他買外槨,因為我曾做過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就這樣,孔子拒絕了顏路的請求。
后來有人評論這件事,說孔子不肯為愛徒置辦外槨賣掉車子,未免太吝惜了。這種評論是不了解孔子的思想和當時的社會狀況。當時正是禮崩樂壞之時,而孔子認為拯救社會最重要的就是要恢復(fù)禮制。作為大夫,出門必須要有車,這也是禮制之一。如果步行,就不符合禮制了,所以孔子連親生兒子死了也不愿意賣車子買外槨。
孔子的門人想厚葬顏回,孔子不同意。顏回家中本窮,孔子認為不應(yīng)厚葬,而且顏回一生節(jié)儉,厚葬也不符合他生前的意愿。但孔子的門人還是把顏回厚葬了,孔子很委婉地責備了他們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