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强伦姧在线观看无码,精品人成视频免费国产,成人免费无码成人影院日韩,青娱国产区在线

  • 推薦
  • 詩文
  • 名句
  • 詩人
  • 古籍
  • 歷史

蒙古歷史上的著名“四大汗國”

(一)成吉思汗的分封   經(jīng)常在網(wǎng)絡上看到蒙古“四大汗國”的提法,但究竟是那“四大汗國”呢?卻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指成吉思汗時代分封的“術(shù)赤汗國”、“察合臺汗國&rdquo 蒙古歷史上的著名“四大汗國”的詩文(0篇)

()

搜狗截圖22年09月25日1958_3.jpg

(一)成吉思汗的分封

  經(jīng)常在網(wǎng)絡上看到蒙古“四大汗國”的提法,但究竟是那“四大汗國”呢?卻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指成吉思汗時代分封的“術(shù)赤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拖雷汗國”;另一種說法是指元世祖忽必烈時代的“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為什么會有這兩種不同的提法呢?而且歷史上究竟是否真的存在過所謂的“四大汗國”呢?下面讓我們來探討一下。

  一代天嬌成吉成思汗一生兼并及占領(lǐng)了解遼闊的土地,奴役了廣大的人口。大約在成吉思汗建國之久,按照游牧民族中分配了家產(chǎn)。

  根據(jù)蒙古人重長輕庶的習俗,只有成吉思汗長妻所生的四個兒子(即術(shù)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才有繼承父親財產(chǎn)的資格。“他們是成吉思汗王國的四根基柱。他授與他們每人一個王國,稱他們?yōu)樗?amp;lsquo;曲律’,而被稱為‘曲律’的人或馬等,都是杰出的,超越于他種的,最優(yōu)秀的。”(拉施都丁《史集》俄譯本,第一卷第二冊,頁六九一七零),《史集》的這些溢美之詞或許就是后人所津津樂道的成吉思汗分封“四大汗國”的來源吧,然而,這種提法是不太嚴謹?shù)?。因為成吉思汗不單分封了四個兒子,還將國土,屬民分封給他的五個兄弟。而且,在時間上,分封兄弟比分封兒子還要早一些。

  綜合《元朝秘史》、《史集》等史料的記載,獲得分封的成吉思汗的兄弟有鐵木哥斡赤斤、拙赤合撤兒、按赤臺、別里古臺、闊列堅等。其中,鐵木哥斡赤斤依據(jù)蒙古幼子守產(chǎn)的習俗,和他的母親一起,竟獲得了近一萬戶的分封,比起成吉思汗的兒子術(shù)赤、察合臺、窩闊臺獲得的分封戶口還要多。成吉思汗的這三位兒子不過各自僅獲得數(shù)千戶的分封而已。(后來,蒙古大汗的繼任人窩闊臺在中原漢地又一次分土分民,成吉思汗的弟弟斡赤斤獲得了62156戶的分封,仍然比成吉思汗的兒子術(shù)赤的41302 戶及察合臺的47330戶要多。這次分配的原則之一,就是按照成吉思汗時各人原封牧民戶數(shù)的比例來推算中原封戶的多少。見《元史.畏答兒傳》)

  由此可見,成吉思汗共分封了九位兄弟、兒子。這些兄弟、兒子在各自分封“兀魯思”(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國家稱之為“也客.蒙古.兀魯思”,漢譯為大蒙古國。所謂的“兀魯思”,在蒙古語中含有“人眾”、“國家”之義,因此成吉思汗分封給諸子、貴戚的民戶、土地稱之為諸王“兀魯思”,漢譯為諸王汗國)之內(nèi)都有獨立管理軍隊、屬民、貢稅、牧地的權(quán)利。所以,那種不提成吉思汗的兄弟,而單提成吉思汗的兒子,從而認為成吉思汗僅僅分封了“四大汗國”的觀點是欠嚴謹?shù)摹?/p>

  而同時代的人的看法又如何呢?據(jù)宋代的《黑韃事略》記載蒙古的情況:“其主初僭皇帝號者,小名日忒沒真(即鐵木真),僭號日成吉思皇帝。今者小名日兀窟觸,其耦僭號八人。”在這里所謂的“僭號”即稱汗。當時稱汗的八人,歷史學家王國維以為應是合撤的兒子也苦、合赤溫子按赤臺、斡赤斤、別里古臺、術(shù)赤子撥都、察合臺、拖雷子蒙哥,加上窩闊臺(見《黑韃事略箋證》,轉(zhuǎn)引自《元朝史》上冊第191頁)這表明,當時的宋人也沒有“四大汗國”的說法,而是認為有八王。

  成吉思汗兄弟的分地都在蒙古東面,合稱:“東道諸王”。而成吉思汗諸子的分地卻在蒙古西面。據(jù)日本那珂通世云:“太宗所得者,為乃蠻舊地。察合臺所道者,為西遼舊地。拙赤所得者,為花剌子模舊地。”(見呂思勉《中國民族史》第187頁)而幼子拖雷則繼承了成吉思汗的中央兀魯思。但是,有學者認為,拖雷并非繼承了成吉思汗的中央兀魯思,只不過是僅僅是“管轄”而己,而并“專門隸屬”。因為,成吉思汗的中央兀魯思是整個“黃金家族”的公產(chǎn),歸歷代蒙古大汗所直轄。拖雷在成吉思汗的繼承任人窩闊臺即位時,就將中央兀魯思奉獻給汗兄,就說明了這一點。(《蒙古政治制度研究》第三階段367頁)拖雷家族另有“兀魯思”,據(jù)《元朝秘史》記載,拖雷曾獲得過成吉思汗5000戶的分封。這一點很重要,這表明后來與元世祖忽必烈爭大汗之位的阿里不哥,他繼承的只是拖雷的“兀魯思”而已。

 ?。ǘ┳谕蹑?zhèn)戍

  一方面,成吉思汗之后的蒙古仍然繼承了分封政策(例如窩闊臺曾經(jīng)將中央兀魯思的三千戶轉(zhuǎn)賜給皇子闊端)另一方面,隨著蒙古帝國對異國不斷的征服以及領(lǐng)土不斷的開拓,蒙古貴族分配財產(chǎn)的傳統(tǒng)又有了新的發(fā)展(例如進入中土之后分封的五戶絲食邑民等),但最值得一提的卻是宗王出鎮(zhèn)制度。

  至元初,元世祖忽必烈按照一些漢族大臣(例如劉好禮等)的建議開始相繼分封諸王子為王,統(tǒng)兵出外藩屏朝廷,這就是宗王出鎮(zhèn)。

  宗王所轄的鎮(zhèn)戍地區(qū)有漠北前線的北平王、晉王;吐蕃地區(qū)的武靖王;云南地區(qū)的云南王(以及后來的梁王);揚州地區(qū)的鎮(zhèn)南王等。

  就軍隊而言,我認為宗王出鎮(zhèn)制度與成吉思汗的分封兀魯思制度有一個不同之處于,分封兀魯思的軍隊是由本兀魯思的部民形成,完全是諸王個人的私屬;而宗王所管轄的軍隊則多從各個不同和兀魯思內(nèi)抽出,并非全是出鎮(zhèn)宗王的私屬,出鎮(zhèn)宗王只是以皇室成員的身份擔任軍政首腦,代表朝廷執(zhí)行軍政任務,出鎮(zhèn)宗王的權(quán)力往往超越于諸王之上。(例如先后出鎮(zhèn)漠北的北平王、晉王,對原屬于成吉思汗產(chǎn)業(yè)的蒙古中央兀魯思及四大斡耳朵都有統(tǒng)率權(quán))。從這一點來看,宗王鎮(zhèn)戍并非只產(chǎn)生于忽必烈時代,例如當初成吉思汗的繼任人窩闊臺決定征討末臣服的欽察、斡羅思等國時就曾經(jīng)命各支宗室均以長子出征、諸王以術(shù)赤兒子撥都為首;而蒙哥汗即位后,也曾經(jīng)委派同母弟忽必烈、旭烈??偠侥?、波斯等行省。

  最初的宗王出鎮(zhèn),有較強的獨立性,在鎮(zhèn)所多沿襲了成吉思汗時期兀魯思分封的形式和內(nèi)容,但滅宋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對各出鎮(zhèn)宗王及分封的諸王兀魯思普遍削奪事權(quán),采取的一些措施包括設(shè)置行省管轄投下分地、宗王在鎮(zhèn)戍區(qū)與行中書省等權(quán)分治、世襲與非世襲兼行等內(nèi)容。另一方面,由于內(nèi)亂,一些宗王在鎮(zhèn)戍區(qū)卻乘機擁有了實際獨立的地位。例如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蒙古大汗之位以及海都之亂時,察合臺汗國開始自行其是;而欽察汗國與蒙古的本土完全阻隔,獲得了實際的獨立;元世祖忽烈為了爭取據(jù)有波斯、阿拉伯諸地的宗王旭烈兀的支持,把阿母河以西地區(qū)授與旭烈兀自主,于是又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封國—“伊利汗國”;另外在元末大亂之時,朱元璋北伐,元順帝逃離大都。這時在云南的蒙古宗王梁王已取代了行省獨攬大權(quán),雖然仍奉北元正朔,但實際上已經(jīng)處于獨立狀態(tài)。

 ?。ㄈv史上究竟有沒有所謂的“四大汗國”

  前文已經(jīng)提到,成吉思汗并非只是分封了四大汗國,而是分封了八大汗國(加上次妻生子闊烈堅為九大汗國)歷史界公認蒙古大帝國的分裂是在元世祖忽必烈時代,那么成吉思汗時代分封的這些汗國在元世祖忽必烈時代處于什么狀態(tài)呢?

  先說成吉思汗四大兒子封國中的情況,術(shù)赤汗國最終演變成了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在元世祖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之時,勢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充,為了爭取察合臺的后裔阿魯忽的支持,忽必烈讓他統(tǒng)治從按臺山到阿母河之兀魯思和諸部;上述這兩個汗國與其說是由成吉思汗最初的封國演化而來的,不如說是由后來的宗王鎮(zhèn)戍演變而來的更為貼切。

  而窩闊臺汗國的情況又如何呢?窩闊臺正式繼承成吉思汗成了蒙古大汗,死后汗位傳給兒子貴由。貴由死后,汗位卻落入了成吉思汗另一位兒子拖雷后裔的手中。這時蒙古大汗的繼任人蒙哥是拖雷的兒子,他即位之后鎮(zhèn)壓異己,將窩闊臺的分地分成了數(shù)塊時塊,分別授與窩闊臺的數(shù)個后裔,其中,分在葉迷立地區(qū)的禾忽是窩闊臺汗國的正式繼承人。至元十三年春,禾忽叛亂,失敗后投奔窩臺的另一個后裔海都。當初蒙哥汗將窩闊臺的封地分成數(shù)塊時,海都被分到了海押地區(qū),海都也在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公開反叛,接著用武力吞并了大片土地,其中包括整個原屬窩闊臺的封地。不過,海都并非是窩闊臺封地的直接繼承人。(禾忽才是),因此說,海都所建立汗國與其說是“窩闊臺汗國”,還不如是“海都汗國”更為貼切。海都之亂持續(xù)了數(shù)十年,他的后裔察八兒投降了元朝。汗國被元朝和察合臺汗國所瓜分。元朝將所獲得的窩闊臺汗國的部分領(lǐng)土并入了嶺北行省中。

  成吉思汗的兒子拖雷,他的后裔蒙哥當了蒙古大汗。蒙哥死后,繼承拖雷封地的是他的兄弟阿里不哥,而非元世祖忽必烈。但阿里不哥在與忽必烈爭任蒙古大汗時失敗,投降了忽必烈。阿里不哥所繼承的封地因此也受元朝嶺北行省所管轄。

  再說到蒙古東部成吉思汗兄弟封國的情況,成吉思汗的兄弟帖木哥斡赤斤的后裔乃顏、糾集了合撤兒的后王勢都兒、合赤溫的后裔哈丹于至元二十四年叛亂。元世祖忽必烈親征,擊敗叛軍,俘獲乃顏,立即處死,勢都兒、哈丹先后投降。后來哈丹再叛,逃竄入高麗,至元二十八年兵敗自殺。元世祖忽必烈平定叛王之后,在叛王封地內(nèi)設(shè)置了萬戶府,在東北設(shè)置行省進行管轄等措施來削弱藩王的權(quán)力。雖然,成吉思汗的四兄弟的家族仍舊封王,但地位已經(jīng)大不如前,要受到嶺北行省和遼陽行省的節(jié)制。

  “伊利汗國”被一些人拿來與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并稱為忽必烈時代的“四大汗國”,這個汗國其實并非是成吉思汗分封的。一二五三年蒙哥汗從各支貴族中抽調(diào)兵力西征波斯、阿拉伯地區(qū),遣其弟旭烈兀領(lǐng)導,但并沒有將其地授與旭烈兀。蒙哥汗死后,忽必烈和阿里不河爭位,忽必烈為了取得旭必烈的支持,便將阿母河以西的波斯、阿拉伯等地區(qū)授其作主,于是伊利汗國便成立了。所以,伊利汗國可以說是由宗王鎮(zhèn)戍演變而來的。

  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是元朝時蒙古的“四大汗國”,這種說法與成吉思汗分封四大汗國的說法一樣是不嚴謹?shù)?。從反叛元朝的角度來看?amp;ldquo;四大汗國”中伊利汗國沒有反叛,反叛的是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但蒙古反叛的汗國又不止這三個,還有“東部諸王”及拖雷兀魯思的繼承者阿里不哥等。就反叛的汗國而言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四個汗國的數(shù)目。

  也許有人認為,之所以有“四大汗國”的說法,是因為這四個汗國不受元朝行省管轄。但實際上,察合臺汗國滅亡之后,它的一部分領(lǐng)土是受到元朝嶺北行省管轄的。元文宗至順元年時(公元一三三零年),為了修《經(jīng)世大典》,曾經(jīng)將所謂的“察合臺汗國”封為篤來帖木兒汗國、“欽察汗國”封為月祖伯汗國、“伊利汗國”封為阿不賽因汗國。不過,也沒有達到四個汗國的數(shù)目,僅僅只是有三個汗國而已。況且,后來元未動亂時,在至元十六年之后云南的梁王實際上已取代行省獨攬大權(quán)。出現(xiàn)了梁王專制,行省秉命的局面,元廷對云南失去了控制。這樣說來,是否也可以把梁王專制云南的情況與欽察、察合臺、伊利汗國相提并論呢?

  最重要的是,當時的元朝從來沒有“四大汗國”的概念。這從元朝封授給諸王的印章爵號可以看出,元世祖忽必烈時確立了六等印章封爵制,六等印章順序依金印獸紐、金印螭紐、金印駝紐、金渡銀印駝紐、金渡銀印龜紐、銀印龜紐。(見《元史》卷一零八《諸王表》,其中,最尊貴和當然是金印獸紐,由于金印獸紐的國邑僅一字,所以又稱之為“一字王”。例如云南的“梁王”。 忽必烈一朝僅有四人獲得金印獸紐。)而欽察汗國的大汗脫脫在至大元年僅被封為寧肅王,授三等金印駝紐、察合臺汗國的大汗察八兒降元后也僅被封為汝寧王,授二等金印螭紐而已。就此而言,這些汗國的汗在元廷的地位并不是最尊貴的。

  (四)蒙古諸汗國、宗王鎮(zhèn)所與明朝

  元朝末年爆發(fā)了紅巾軍起義,天下大亂。元軍的武裝力量被起義軍各個擊破,在外鎮(zhèn)戍的諸王也相續(xù)非死即逃。就以受封出鎮(zhèn)江淮地區(qū)的三位宗王為例,至正十二年,威順王的鎮(zhèn)所武昌失守,威順王本人逃到陜西,后來在成州被軍閥李思齊圍困而死;至正十六年,鎮(zhèn)南王的鎮(zhèn)所揚州被起義軍攻破,鎮(zhèn)南王本人則被俘投水死;而宣讓王帖木兒在他的鎮(zhèn)所廬州失陷之后,逃回了大都,又被封為淮王。后來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元順帝北逃,留下淮王監(jiān)國守大都,淮王被攻克大都的明軍殺死。明軍改大都為北平,是年為洪武元年。

  洪武三年,明軍取河州(元吐藩等處宣慰司治處),元鎮(zhèn)西武靖王以所領(lǐng)的吐藩諸部降明。

  洪武十四年,明軍步騎三十萬征云南,次年鎮(zhèn)戍云南的蒙古宗王梁王勢蹙自盡。

  隨著元廷北遷,不但對諸多鎮(zhèn)戍的宗王失去控制,就是對蒙古的勛臣也一樣失去了控制。曾經(jīng)被成吉思汗封為大師、國王的木黎華,他的后裔開元王納哈出在遼東有相當?shù)膭萘?,在元廷北遷后便逐漸和元主離心離德。洪武二十年,明軍出征遼東,北元汗廷要求納哈出向汗廷靠攏,但“虜主數(shù)招之不往”(《明實錄》洪武二十年五日),最后,納哈出以所部“二十余萬人”降明,相繼投降的還有蒙古“王九、國公群王四”(《明史.韃靼傳》)。

  洪武二十年,出塞的明軍在捕魚兒海大敗元主脫古思帖木兒,脫古思帖木兒僅以數(shù)十騎逃遁。隨后在奔往和林的途中被屬下所殺。此役,明軍的俘虜包括蒙古的宗王吳王、代王在內(nèi)共七萬七千三十七人。

  洪武二十一年,元遼王阿札失里(成吉思汗兄弟斡赤斤的后裔)、會寧王塔賓帖木兒降明,二十二年,明于其地設(shè)福余、朵顏、泰寧三寧衛(wèi)。令阿札失里等為衛(wèi)指揮使等職。

  洪武二十四年,明軍伐哈密。破其城。斬蒙古豳王(察合臺汗阿魯忽的后裔),哈密兀納失里王降明。

  元朝的藩屬,處于蒙古草原西北部的諸汗國也在元廷北遷期間起了重大變化。原窩闊臺汗國早已經(jīng)被瓜分。察合臺汗國亦已經(jīng)分裂為東西兩部,東察合臺汗國領(lǐng)有現(xiàn)在中國的新疆一帶,西察合臺汗國則在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河中地帶。后來,蒙古貴族貼木兒推翻西察合臺汗國而自立,自稱可汗。伊兒汗國被貼木兒吞并。欽察汗國則成了貼木兒的藩屬。諸汗國經(jīng)過重新分化組合,基本上演變成了東察合臺汗國和貼木兒帝國等權(quán)力中心。

  據(jù)《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二十四年秋七月癸丑,別失里八朝貢。(別失里八即東察合臺汗國。)

  另據(jù)《明太祖實錄》記載,貼木兒帝國(明人稱之為“撒馬兒罕”)先后在洪武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年九月向明朝稱臣朝貢。但后來,吞并了伊兒汗國、制服了欽察汗國的貼木兒,在戰(zhàn)勝奧斯曼帝國之后,野心彭漲,竟準備要征服明朝。永樂二年,帖木兒領(lǐng)兵八十萬東來攻明,在中途病死,帝國大軍返回。帖木兒死后,其孫哈里承襲王位。在永樂五年恢復和明朝的朝貢關(guān)系。明成祖亦派使臣往祭故王帖木兒。(《中國通史》之《明史部分第十章》)

  元勛臣開元王納哈出及遼王阿札失里降明之后,當被成吉思汗分封在蒙古東部的諸王除了這部分降明的外,還有一部分被崛起的蒙古本部(即韃靼)實權(quán)人物阿魯臺所吞并。明永樂初,在蒙古草原與明朝對抗的剩有蒙古本部及瓦剌。

  永樂七年,蒙古瓦剌部投靠了明廷,成為了明朝的藩屬。這時候的蒙古本部立了一位名叫本雅失里的新大汗,永樂八年,明成祖率領(lǐng)五十萬眾出塞,大敗蒙古本雅失里汗于斡難河(斡難河者,元太祖始興地也),本雅失里僅七騎渡河遁去。西奔的本雅失里在二年后被瓦剌馬哈木等殺了。

  就在本雅失里汗被殺之前,蒙古本部的阿魯臺已經(jīng)數(shù)次入貢。(據(jù)《明實錄》永樂八年十二月丁未條記載,永樂九年<1411>一月,阿魯臺遣使到明朝,稱:&ldquo;元氏子孫已絕,欲率部屬來歸&rdquo;,當時本雅失里尚未死,阿魯臺就已經(jīng)決定拋棄這位傀儡,投靠明朝。同年十二月入貢。)

  在永樂八年至永樂八年這一段時間,原先的蒙古可汗本雅失里敗死,蒙古各部處于無主狀態(tài)。但是鑒于瓦剌的最高掌權(quán)者馬哈木、太平、禿孛羅和蒙古本部的最高掌權(quán)者阿魯臺已經(jīng)先后向明成祖稱臣朝貢,而且由蒙古西北諸汗國派生出的東察合臺汗國和貼木兒帝國亦已經(jīng)明朝稱臣朝貢,因此不管當時所有的蒙古人是否樂意,這一刻的明朝幾乎已經(jīng)全盤接收了昔日蒙古大帝國(包括元朝、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欽察汗國等)的所有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