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天下大亂,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混戰(zhàn)不已。獨李淵父子起兵太原,結(jié)交天下豪杰而用之,兼之政策開明,內(nèi)懷人心,遂能逐滅余隋,蕩掃群雄,一統(tǒng)天下。創(chuàng)國伊始,又能君臣揖睦,勵精圖治,臣服四夷,乃開中國歷史最偉大之盛世,遺后人千代之仰
大唐名將:李靖和李勣的詩文(0篇)
隋末天下大亂,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混戰(zhàn)不已。獨李淵父子起兵太原,結(jié)交天下豪杰而用之,兼之政策開明,內(nèi)懷人心,遂能逐滅余隋,蕩掃群雄,一統(tǒng)天下。創(chuàng)國伊始,又能君臣揖睦,勵精圖治,臣服四夷,乃開中國歷史最偉大之盛世,遺后人千代之仰慕,可謂美哉壯哉!在歷次戰(zhàn)爭中,雖將帥濟濟,然最有作為者,當(dāng)屬李靖、李勣二人。二人后來宣威沙場,馳譽丹青,位極三臺,圖畫凌煙閣,更令后人欽敬無加,各種故事也流傳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歷代將帥之顯,似乎無出此二人者。
李靖
李靖出身將宦世家,父為隋臣,舅父韓擒虎是滅陳大將。李靖少有文武材略,隋相楊素嘗拊其床謂李靖曰:“卿終當(dāng)坐此”,可見當(dāng)時朝廷權(quán)貴對李靖之賞識。李淵起兵前,李靖入京告變(以此也可知紅拂夜奔是后人杜撰的故事)。此舉令李淵懷恨深久,乃至擒獲李靖后立即命斬,后雖赦免,但仍不重用其才。在初次討伐蕭銑時,稍有滯留就惹來李淵怨恨猜忌,竟陰敕硤州都督許紹斬之。只是在以兵八百斬獲叛首冉肇則后,才迫使李淵在家國和私怨的權(quán)衡中選擇利用李靖,手敕靖曰:“既往不咎,舊事吾久忘之矣。”誠心與否,后人難測,但李淵后來確實沒有找李靖太多的麻煩(即使是在其后殺劉仁靜等重臣的時候),而是給了他更多的軍權(quán),可見李淵也是一代梟雄。 其后就是李靖大展身手的時候,其用兵如神的軍事才能被發(fā)揮的酣暢淋漓,堪稱驚絕。李靖將兵,善于行險用奇,且能身率士卒,兼之常獨擋一面(名義上的統(tǒng)帥趙郡王李孝恭自從一次不聽李靖失敗后,基本上是對李靖言聽計從了,這也是李靖的福氣,否則左右總有掣肘之患,李靖恐怕也難以有如此作為),善于安撫,故能屢戰(zhàn)屢勝,勝后能安,可謂是旌麾所指,眾敵披靡,為李唐打下了一片大大的江山。 在平定蕭銑時,李靖力排眾議,主張兵貴神速,趁江水泛漲,三峽路險之即,倏忽至城下,敵倉卒必敗。在敵精兵阻攔之時,李靖卻能張弛有度,束營避戰(zhàn),待敵氣衰,然后奮擊。在趙郡王李孝恭不聽勸諫,貿(mào)然出兵慘敗后,李靖又能從中看見勝機,趁敵掠財軍亂之即,斷然出兵,一舉潰敵。蕭銑舉城請降后,李靖即入據(jù)其城,號令嚴肅。時諸將都想籍沒隋軍之家,以賞將士(保不住很多人也想趁機大撈一把,破城搶掠,本是中國歷史上卑鄙的傳統(tǒng)),李靖不從,于是江、漢之域,聞之莫不爭降。貞觀九年,吐谷渾寇邊,李靖親任西海道行軍大總管征之。吐谷渾燒去野草,退保大非川。諸將咸言春草未生,馬已羸瘦,不可赴敵。唯靖決計而進,深入敵境,前后戰(zhàn)數(shù)十合,大破其國。 貞觀三年,突厥諸部離叛。李靖又為代州道行軍總管,率驍騎三千,自馬邑出其不意,直趨惡陽嶺以逼之。貞觀四年,李靖進擊定襄,大破突厥,可汗僅以身遁。太宗嘗謂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書名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fù)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報往年渭水之役。”可見此役對唐朝之振奮。中國數(shù)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周有獫狁,漢有匈奴,晉有五胡亂華,唐有突厥,宋有遼金,明有蒙古女真,故歷來朝廷對北方民族的入侵是深惡痛絕的,只有在沒有力量反抗的時候才會提議和親,一旦有所機會,定要趕盡殺絕,以絕后患。這雖然是歷史的悲劇,但即使在文明的今天,民族問題也是無可奈何的一樁事情; 自破定襄后,頡利可汗大懼,退保鐵山,遣使入朝謝罪,請舉國內(nèi)附。唐遣唐儉等人前去安撫,李靖主張趁突厥狐疑懈怠之即,一舉殲滅。遂率部斬敵萬余級,俘男女十余萬,復(fù)定襄、常安之地,斥土界自陰山北至于大漠,讓唐朝安定了上百年,再無大患。雖然李靖的做法有點陰毒,頗為后人詬病。但站在國家的立場上,李靖的做法卻很值得肯定。難怪太宗初聞靖破頡利,大悅,大赦天下,酺五日。 雖然李靖為唐朝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但并不等于朝廷對他就坦誠信賴了,功高震主的猜疑不知道讓多少英雄豪杰人頭落地,九族夷滅,寫下了中國歷史上極其黑暗血腥的一面。李靖也不例外,在大破突厥不久,本是功安社稷,但唐太宗就因讒言對他大加責(zé)讓。大破吐谷渾后,有人誣告李靖謀反,唐太宗也并沒有顯示出對李靖的特別信任,而是令法官查察此事,幸好李靖本人并無罪過,才逃過一劫。之后李靖也許真的心灰意冷了,就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這實在有著難以言辭的苦衷。聰明如張良者,盡其心智而能讓一個無賴蒞臨天下,卻也不得不在功成之后裝瘋賣傻,說自己學(xué)仙去了,不再過問塵世,可惜后來還是被呂后算計了;中國帝王的城府實在是深不可測,無論你有多大的功勛,都抵不過到頭來的一句讒言。前些日子曾讀到一句話,說是千萬句“我愛你”竟不敵一句分手,實在精辟深刻,其實帝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史書載“靖性沉厚,每與時宰參議,恂恂然似不能言”,但從當(dāng)初他剛出道時,與舅父論兵法而能讓一代名將感慨萬分,也能讓貴如楊素者拊其床謂之曰:“卿終當(dāng)坐此”;及其被李淵所獲,行將就戮時,能夠大呼:“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而讓李淵回心轉(zhuǎn)意,一點兒也看不出他“恂恂然似不能言”的影子,反而是意氣風(fēng)發(fā)、周瑜一流的
人物。然而即使是如此
人物,又為李唐建立如此大的功勛,到后來也只能闔門自守,連親戚也不能隨便進入,可見其內(nèi)心之警惕謹慎,卻也反映了歷來君王薄情寡義的一面。 后來朝廷給他的榮耀和封賞更象是做給世人看了,而不是真心對他功勛的酬報,用太宗的話講,就是“欲以公為一代楷模”,所以后來征發(fā)遼東,李靖請戰(zhàn),朝廷不許,其中原因,顧有李靖年邁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朝廷一怕李靖戰(zhàn)敗,毀了自己樹立起的典范的形象,二來恐怕是擔(dān)心李靖功名太盛的緣故吧!綜觀李靖一生,雖然受到朝廷重用而得以建立殊世功勛,但始終沒有得到朝廷的信任。在其盛時戒備他,在其衰時立為典型供奉而不用。所以李靖雖然生定社稷,死盡哀榮,其內(nèi)心恐怕未必就是坦然欣慰的一生。但相對廉頗、李牧、檀道濟、候君集、岳飛、袁崇煥等人來說,已經(jīng)是不幸中的萬幸了,李淵和李世民畢竟是中國歷史上少數(shù)有所作為且比較開明的君主,能夠建功立業(yè),位列三臺,并能壽終正寢,馳譽丹青,已經(jīng)是很多才能與李靖相頡頏者可望而不可求的結(jié)果了。 相對于李靖而言,李勣似乎要好一點。李勣出身草莽之中,先是靠聚眾劫掠為生,但其樂善好施,又講義氣,頗有孟嘗遺風(fēng)。相對于李靖以建功取富貴為目的的做法,李勣似乎更可愛一點。李密降唐又反唐被殺后,李淵就派人告知了李勣,怕是要試探一下他的反映。李勣也不含糊,上表請求為李密收葬,被準之后,李勣披麻戴孝,與舊僚吏將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墳高七仞(這是臣子對君主的禮節(jié)),在極為敏感的時刻做的有聲有勢,實在是一個有情有義的漢子(李勣是隨李密降唐的,李密再反唐時,李勣認為自己已是李唐臣子,不能謀反,但也沒有告發(fā)他)。在平定王世充時,其故人單雄信也要依例處死,李勣請以官爵贖之。高祖不許,臨將就戮,勣對之號慟,割股肉以啖之,曰:“生死永訣,此肉同歸于土矣。”仍收養(yǎng)其子。這種行為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雖然是草野俠義,卻是磊落豪邁,比傳統(tǒng)的仁義道德不知道要強多少倍。或許正是因為他的忠義之氣,李淵父子才對他特別信賴。雖然在功勛上,李勣要比李靖遜色一點,但在封賞方面,似乎竟在李靖之上。而在寵信方面,李靖更是不能與李勣相比。李勣病中,唐太宗自翦胡須,為其和藥(驗方說須灰可以治療其?。粓D傳凌煙閣后,唐太宗又命寫形,并親為作序。乃至唐太宗臨終之即,遺命讓李勣做仆射(也就是宰相)以佐太子,并參與軍政要事(雖然其中耍了一下奸詐,但其信賴還是無比的)。及其去世時,高宗為之舉哀,輟朝七日。及葬日,帝幸未央古城,登樓臨送,望柳車慟哭,并為設(shè)祭,后又詔配享高宗廟庭。 李勣因為出身于草莽之中,義氣便多了一些,做作和束縛也少了一些。即使在后來做了大將之后,其真率灑脫之心依然不減。戰(zhàn)勝所得金帛,皆散之于將士。攻占黎陽倉后,跟他吃飯的就有數(shù)十萬人(當(dāng)時李勣還只是區(qū)區(qū)草寇之流)。魏徵跟隨李世民后,整天板著臉尋機教訓(xùn)著他的不是,弄的兩個人都很不自在,但因為兩人都是極其明白之人,所以倒也成了一段佳話。但當(dāng)初魏徵和高季輔、杜正倫等人和李勣在一起的時候,卻是談謔忘倦。投個明白人難,找個談心的人更難,尤其是在動亂不保的年代。李勣和家人關(guān)系也十分融洽,治家甚嚴。后來李勣得病,自知將死,就讓弟弟置酒申宴,堂上奏女妓,檐下列子孫。宴罷,從容吩咐后事,比曹操還要從容(曹操其時還是有些哀傷的)。講的話也很實在,就是讓弟弟嚴加看管子弟,操行不好的,與不良之輩人交游的,打死也沒關(guān)系(現(xiàn)在人也沒有幾個敢這么說的);喪葬要儉,最多加一副朝服等等。史載李勣每行軍用師,頗任籌算,臨敵應(yīng)變,動合事機。與人圖計,識其臧否,聞其片善,扼腕而從。事捷之日,多推功于下,以是人皆為用,所向多克捷。洎勣之死,聞?wù)吣黄鄲?。李勣實在是個超凡脫俗的
人物,最難得的不是其功勛,而是其忠義,我看《三國演義》中諸多英雄,無論功勛還是義氣,都難得有人能同李勣媲美。其生受重任,死極哀榮,也可以看做是歷史對這種精神的一種褒獎吧!無論社會如何發(fā)展,我們總是需要這種精神的!
李勣
后來朝廷給他的榮耀和封賞更象是做給世人看了,而不是真心對他功勛的酬報,用太宗的話講,就是“欲以公為一代楷模”,所以后來征發(fā)遼東,李靖請戰(zhàn),朝廷不許,其中原因,顧有李靖年邁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朝廷一怕李靖戰(zhàn)敗,毀了自己樹立起的典范的形象,二來恐怕是擔(dān)心李靖功名太盛的緣故吧!綜觀李靖一生,雖然受到朝廷重用而得以建立殊世功勛,但始終沒有得到朝廷的信任。在其盛時戒備他,在其衰時立為典型供奉而不用。所以李靖雖然生定社稷,死盡哀榮,其內(nèi)心恐怕未必就是坦然欣慰的一生。但相對廉頗、李牧、檀道濟、候君集、岳飛、袁崇煥等人來說,已經(jīng)是不幸中的萬幸了,李淵和李世民畢竟是中國歷史上少數(shù)有所作為且比較開明的君主,能夠建功立業(yè),位列三臺,并能壽終正寢,馳譽丹青,已經(jīng)是很多才能與李靖相頡頏者可望而不可求的結(jié)果了。 相對于李靖而言,李勣似乎要好一點。李勣出身草莽之中,先是靠聚眾劫掠為生,但其樂善好施,又講義氣,頗有孟嘗遺風(fēng)。相對于李靖以建功取富貴為目的的做法,李勣似乎更可愛一點。李密降唐又反唐被殺后,李淵就派人告知了李勣,怕是要試探一下他的反映。李勣也不含糊,上表請求為李密收葬,被準之后,李勣披麻戴孝,與舊僚吏將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墳高七仞(這是臣子對君主的禮節(jié)),在極為敏感的時刻做的有聲有勢,實在是一個有情有義的漢子(李勣是隨李密降唐的,李密再反唐時,李勣認為自己已是李唐臣子,不能謀反,但也沒有告發(fā)他)。在平定王世充時,其故人單雄信也要依例處死,李勣請以官爵贖之。高祖不許,臨將就戮,勣對之號慟,割股肉以啖之,曰:“生死永訣,此肉同歸于土矣。”仍收養(yǎng)其子。這種行為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雖然是草野俠義,卻是磊落豪邁,比傳統(tǒng)的仁義道德不知道要強多少倍?;蛟S正是因為他的忠義之氣,李淵父子才對他特別信賴。雖然在功勛上,李勣要比李靖遜色一點,但在封賞方面,似乎竟在李靖之上。而在寵信方面,李靖更是不能與李勣相比。李勣病中,唐太宗自翦胡須,為其和藥(驗方說須灰可以治療其?。?;圖傳凌煙閣后,唐太宗又命寫形,并親為作序。乃至唐太宗臨終之即,遺命讓李勣做仆射(也就是宰相)以佐太子,并參與軍政要事(雖然其中耍了一下奸詐,但其信賴還是無比的)。及其去世時,高宗為之舉哀,輟朝七日。及葬日,帝幸未央古城,登樓臨送,望柳車慟哭,并為設(shè)祭,后又詔配享高宗廟庭。 李勣因為出身于草莽之中,義氣便多了一些,做作和束縛也少了一些。即使在后來做了大將之后,其真率灑脫之心依然不減。戰(zhàn)勝所得金帛,皆散之于將士。攻占黎陽倉后,跟他吃飯的就有數(shù)十萬人(當(dāng)時李勣還只是區(qū)區(qū)草寇之流)。魏徵跟隨李世民后,整天板著臉尋機教訓(xùn)著他的不是,弄的兩個人都很不自在,但因為兩人都是極其明白之人,所以倒也成了一段佳話。但當(dāng)初魏徵和高季輔、杜正倫等人和李勣在一起的時候,卻是談謔忘倦。投個明白人難,找個談心的人更難,尤其是在動亂不保的年代。李勣和家人關(guān)系也十分融洽,治家甚嚴。后來李勣得病,自知將死,就讓弟弟置酒申宴,堂上奏女妓,檐下列子孫。宴罷,從容吩咐后事,比曹操還要從容(曹操其時還是有些哀傷的)。講的話也很實在,就是讓弟弟嚴加看管子弟,操行不好的,與不良之輩人交游的,打死也沒關(guān)系(現(xiàn)在人也沒有幾個敢這么說的);喪葬要儉,最多加一副朝服等等。史載李勣每行軍用師,頗任籌算,臨敵應(yīng)變,動合事機。與人圖計,識其臧否,聞其片善,扼腕而從。事捷之日,多推功于下,以是人皆為用,所向多克捷。洎勣之死,聞?wù)吣黄鄲?。李勣實在是個超凡脫俗的
人物,最難得的不是其功勛,而是其忠義,我看《三國演義》中諸多英雄,無論功勛還是義氣,都難得有人能同李勣媲美。其生受重任,死極哀榮,也可以看做是歷史對這種精神的一種褒獎吧!無論社會如何發(fā)展,我們總是需要這種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