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是我國封建帝王在位年間紀年所立的名號。我國建立“年號”,并作為制度傳下來,始于公元前140年的西漢武帝劉徹。他在這一年即位稱“建元”元年。以后立年號一直沿襲到民國。不過,公元前841 崇禎--古代帝王使用最長的帝王年號(朝鮮沿用256年)的詩文(0篇)
年號是我國封建帝王在位年間紀年所立的名號。我國建立“年號”,并作為制度傳下來,始于公元前140年的西漢武帝劉徹。他在這一年即位稱“建元”元年。以后立年號一直沿襲到民國。不過,公元前841年周歷王失位,周、召二公共理國事時曾號“共和”,這是史載最早使用的年號,但只是周、召二公在位14年間使用而已。其后的六七百年之間,基本上沒有年號。
不過,一個皇帝不一定只用一個年號。元代及其以前的朝代,有的皇帝因在位期間,出現(xiàn)祥瑞或遇到重大事件,就重新立號改元。所以有一個皇帝執(zhí)政時常出現(xiàn)幾個甚至十幾個年號的。如漢武帝在位55年共改元11次。但是也有幾個朝代或一個朝代中幾任皇帝重用一個年號的。到了明朝以后,一個皇帝一般就只用一個年號了,所以史學界常有以年號稱謂皇帝的說法。如稱明成祖以其年號稱為永樂皇帝、稱清圣祖玄燁為“康熙”、“崇禎”、“乾隆”等也均是以年號代稱皇帝。明朝也有例外,明英宗開始年號為正統(tǒng),因土木堡之變被俘后,中間夾雜了個明代宗,回來明英宗復辟,改年號為天順。也就是說,明朝皇帝中明英宗是例外,使用了2個年號。 可以說,自從漢武帝開始用“建元”紀年以來,中國皇帝的年號不僅成為本國封建帝王正統(tǒng)的標志,同時也影響著周邊許多國家,其中受影響最大的當屬與中國接壤的朝鮮了。朝鮮作為中國最忠誠的藩屬國,其王國除中國處于戰(zhàn)亂和分裂時期之外,一直都在使用中國封建王朝賜給的年號、頒發(fā)的歷書。如朝鮮李氏王國從太祖、定宗到光海君、仁祖,無一例外的尊奉明朝為“正朔”,所有文書也一律使用明朝皇帝的年號。 一般說來,國家滅亡以及皇帝去世,年號也隨之終結。但明朝皇帝朱由檢自殺殉國,明朝被清朝取代之后,已經(jīng)完成歷史使命的“崇禎”年號,不但沒有被塵封,反而一直被朝鮮李氏王朝所使用,加上朱由檢在位時的十七年,前后累計達到265年。如此看來,“崇禎”年號的使用時間,遠遠超過了在中國古代歷史中被普遍認為使用時間最長的清朝“康熙”年號(它共使用了61年),堪稱被中國皇帝年號使用年限之最。 是什么原因導致朝鮮在明朝滅亡后,依舊使用崇禎年號數(shù)百年呢?原來,明朝滅亡之時,朝鮮李氏王國鑒于清廷軍事和政治上的脅迫,被迫俯首稱臣,成為清朝的藩屬國。雖然換了新主子,朝鮮王室卻對滿清政權不大“感冒”,相反更加懷念舊主。說到這里,我們不能不比較一下,明朝與清朝對朝鮮的不同待遇。 早在明太祖時期,他就把朝鮮列為“不征之國”之一,朝鮮方面也始終以臣禮事明。朝鮮每年都派三名正式使至前往明朝。有恭賀新年的賀正使,慶祝明皇誕辰的圣節(jié)使,祝賀皇太子誕辰的干秋使。后來,還定期派使臣去紀念過冬至節(jié)(冬至使)。此外、無論朝鮮還是中國每逢先君亡故、新君繼位或王后選出都要派使臣吊賀。壬辰倭亂以后,朝鮮方面感謝明的再造之恩,全國上下自覺形成了一股更加強大的親明風氣。尤其是朝鮮國王光海君暗藏私心,在幫助明朝抵抗“建州野人”的行動中未盡全力,被朝中的親明大臣推翻,仁祖繼位,史稱“仁祖反正”。這件事讓后來的諸位皇帝都不敢輕易反明。所以,那怕明朝雖已滅亡,朝鮮被迫臣事滿清,但是朝鮮君臣一直“身在曹營心在漢”,堅守著心底里對明朝的懷念。 滿清對朝鮮執(zhí)行完全不同的政策。先前,不但兩度大規(guī)模入侵朝鮮(朝鮮史書上稱為“丁卯胡亂”和“丙子胡亂”),還強迫朝鮮世子入北京扣為人質。后來,清朝把朝鮮當成天經(jīng)地義的蕃屬,二等國和濫施淫威、索拿卡要的對象,多次直接干預朝鮮內(nèi)政,自然激起朝鮮對滿清政府的不滿。他們視清廷為“犬羊”、“夷狄”,私下稱清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朝鮮孝宗帝甚至以光復大明為己任,倡議北伐。他曾對大臣們說:“故欲養(yǎng)精兵十萬,愛恤如子,皆為敢死之卒,然后待其有釁,出其不意,直抵關外,則中原義士豪杰,豈無響應者!”后來,由于朝鮮財政困難,軍備薄弱,加上清朝連續(xù)出現(xiàn)順治、康熙兩位勵精圖治的皇帝執(zhí)政,北伐計劃一直沒有實施。 按說,受清朝統(tǒng)治,使用什么年號紀年,是一個非常敏感而又現(xiàn)實的問題。對此,不忘故主的朝鮮王室表現(xiàn)的有些陽奉陰違,除了對清廷的公文賀表使用清朝皇帝年號外,其他一切內(nèi)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仍用崇禎年號,地方官使用的疏章、箋文也如此。 據(jù)朝鮮《仁祖莊穆大王實錄》記載,在明亡前用崇禎年號,在明亡后用干支紀年和國王在位年號。在仁祖之后的歷代朝鮮國王《實錄》中,只書干支紀年和國王在位紀年。至于私人著述,其刻書所用年號則標以“崇禎后××年”。直到清末,仍有人書寫崇禎年號,以至竟然有“崇禎二百六十五年”的紀年。 除了繼續(xù)使用“崇禎”年號外,李朝國王對明朝皇帝年號的尊崇也達到了極點。無論是文書、古印,還是馬牌、御畫,只要有明朝年號,一律收集整理,予以珍藏。同時,朝鮮李氏王室對于明朝的各種追思活動也與日俱增。仁祖時,每逢重要節(jié)日,宮中都要行“焚香望闕之禮”;肅宗時,自宜春門詣“禁苑壇”,以太牢祭祀崇禎皇帝,之后又在后苑春塘臺設“大報壇”,祭祀神宗皇帝。1749年(乾隆十四年),李朝王室又以明朝太祖(洪武)、神宗(萬歷)、毅宗(崇禎)并享“大報壇”,并于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禮。這種祭祀活動每年都會進行,一直延續(xù)到李朝末年。 后來,朝鮮方面不再使用“崇禎”年號也是有原因的。朝鮮反清派期望的漢民族武裝反抗、滿清統(tǒng)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沒有實現(xiàn),直到甲午戰(zhàn)爭的爆發(fā),朝鮮一方面走向亡國,另一方面君臣百姓也對中國的局勢徹底失望,從此朝鮮的歷史和朝鮮的思想走進了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