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
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
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
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度大庾嶺。唐代。宋之問。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觌S南翥鳥,淚盡北枝花。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我離開京城剛剛度過大庾嶺,便停下車子,再次回首遙望我的家鄉(xiāng)。
我的魂魄追隨著從南方向北奮飛的鳥兒,望著那向北而開的花枝,眼淚為之流不止。
山間連綿陰雨剛剛有了一點停止的意思,江上的云彩亦微有化作云霞的趨勢。
只要有重回長安的機會,我是不敢像賈誼那樣因為被貶而感到遺憾的。
嶺:指大庾嶺,五嶺之一,在今江西大余縣和廣東南雄縣交界處,因嶺上多梅花,也稱梅嶺。辭國:離開京城。國:國都,指長安。
軺(yáo):只用一馬駕轅的輕便馬車。
翥(zhù):鳥向上飛舉。南翥鳥:前人有過三種解釋:一說泛指南飛的鳥;一說指鷓鴣,《禽經(jīng)》上有“鷓鴣南翥”的說法,而古人又認為鷓鴣的叫聲是“行不得也哥哥”,自然引起行人的惆悵;又一說是大雁,根據(jù)是作者同時的詩作《題大庾嶺北驛》有云:“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fù)歸來?”又《唐會要》卷二八有“陽為君德,雁隨陽者,臣歸君之象也”的說法。
北枝花:大庾嶺北的梅花。霽:雨(或雪)止天晴。
長沙:用西漢賈誼故事。誼年少多才,文帝欲擢拔為公卿。因老臣讒害,誼被授長沙王太傅(漢代長沙國,今湖南長沙市一帶)。
參考資料:
1、于海娣 等 .唐詩鑒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 :31 .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率大臣發(fā)動政變,逼武后退位,擁立唐中宗李顯。武則天的嬖臣張易之被殺。詔事張易之的宋之問因受牽連而獲罪,于神龍元年(705年)春被貶為瀧州(州治在今廣東羅定縣東)參軍。這首《度大庾嶺》詩是他前往貶所途經(jīng)大庾嶺時所作。
參考資料:
1、周嘯天 等 .唐詩鑒賞辭典補編 .成都 :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0 :50-51 .
此詩真實生動地敘述了作者過大庾嶺的情景,情感凄楚悲涼,真摯感人。
起句“度嶺方辭國”,扣題直敘,說明詩人已經(jīng)來到“華夷”分界的梅嶺之巔,將要走出中原,辭別故國了。大庾嶺在古人心目中是腹地和南部邊陲的分野,是文明和蠻荒的界限。此去身陷邊鄙,禍福難科,家阻萬山,賦歸無期,憶往思來,百感交集。此句一個“方”字把“度嶺”“辭國”聯(lián)系在一起,頓然使人產(chǎn)生一種搖曳心旌的感覺,使文勢陡率而高遠。對句“停軺一望家”,詩人停下長途跋涉的驛車,在中原與“夷國”的邊界駐足遠望家鄉(xiāng)的方向。此刻站在高高的山嶺上,還能望長安于日下,指故里于云間,而“明朝望鄉(xiāng)處,應(yīng)見嶺頭梅”(《題大庾嶺北驛》),其它全被山嶺遮住了。因此,要抓緊時機,停下車來,滯留山頭,深情地向家園方向再望一次。至此,一個失魂落魄的遭貶謫的宦游人的形象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了。這“一望”的“一”字,也甚為傳神,傳達出詩人去國懷鄉(xiāng)的深沉感情。
頷聯(lián)“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緊承首聯(lián)中的“望”字而來,詩人遙望鄉(xiāng)關(guān),只見鳥兒飛翔,花兒開放。據(jù)說大庾嶺南北氣候差異,南枝謝了,北枝才開。人在嶺北,猶如花開枝頭;一入嶺南,就像花殘凋落。詩人眼中的鳥兒是“南翥”,花兒是“北枝”,因此觸動了北人南遷的情思。心向北,身往南,距離越拉越大,矛盾痛苦越來越深,詩人的魂魄和思緒都隨著那向南飛翔的故鄉(xiāng)之鳥而去了,那嶺北綻放的梅花卻多情地向他頻送春光。此景此情,使他黯然神傷。這聯(lián)詩寫得情景交融,將詩人魂斷庾嶺的情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頸聯(lián)“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上句寫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許晴光。下句是描繪江中云影即將變作彩霞的霎那間。這兩句專門寫景,避免正面表達感情,迂回取道,曲徑通幽,在結(jié)構(gòu)上是轉(zhuǎn)折,在情緒上是頓挫,宕開一筆,別開生面。詩人描寫景色的漸變,襯托自己心情的變化。“初含”、“欲變”等字眼,賦予云雨以靈性。寫云,不直接表現(xiàn)天空的云,而是描繪江中的倒影。可見山雨是濛濛細雨。這樣寫可以一箭雙雕,將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時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了。詩人在《早發(fā)大庾嶺》詩里寫道:“晨躋大庾險,驛鞍馳復(fù)息。霧露晝未開,浩途不可測。兄弟遠淪居,妻子成異域。羽翮傷已毀,童幼憐未識。躊躇戀北顧,亭午晞霽色。春暖陰梅花,瘴回陽鳥翼?!庇纱丝芍抖却筲讕X》是《早發(fā)大庾嶺》的續(xù)篇。這首詩中寫的“山雨初含霽”,大約是在中午或午后;“江云欲變霞”,可能是在下午或傍晚。
在這樣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詩人的心潮逐漸趨于平靜,開始振作起來面對現(xiàn)實考慮自己的出路。在《早發(fā)大庾嶺》里有這樣的詩句:“適蠻悲疾首,懷恐淚沾臆。感謝鹓鷺朝,勤修魑魅職。生還倘非遠,誓以報恩德?!笨梢娝M趭^修職,爭取早日赦歸。由于天氣的好轉(zhuǎn),詩人心情也逐漸開朗,由天氣的變化聯(lián)想到自己的命運,也充滿了希望。于是不禁發(fā)出了“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滿意足了,對自己受貶遷不敢有所怨恨。這是用了西漢賈誼遭權(quán)臣們排擠被貶為長沙王太傅的典故,說自己不敢像賈誼謫居長沙時那樣因不適應(yīng)濕熱的氣候“自以為壽不得長”而心生“恨”意。這種以退為進的寫法,更把那希望生還的拳拳之心襯托了出來。尾聯(lián)以直抒胸臆而作結(jié),但上句的“歸有日”又與首聯(lián)的“辭國”、“望家”遙相呼應(yīng)。
此詩起勢不凡,有如醍醐灌頂,在讀者心上激起沖擊浪,浪一重,愁一重,水一曲,腸一曲,幾經(jīng)曲折,最后以綿綿無盡的情意作結(jié),給人以余味無窮之感。
這首詩感情真摯,以景襯情,情景交融,達到一個較高的境界;章法嚴(yán)謹,對仗工整,音韻和諧,表現(xiàn)出一種自然而又流動的整齊美,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詩,堪稱“示后進以準(zhǔn)”的佳作。
宋之問。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
詠松三首 其三。。弘歷。 高標(biāo)迥出重霄秀,本色常留四季青。為重堅貞栽砌畔,綠陰如滴滿軒庭。
山游懷古。唐代。陳元光。 迅烈驅(qū)黎瘴,委蛇陡翠微。漢宮塵漠漠,隨社黍離離。圣遠津稀問,蟾升樹亦輝。晨昏童冠浴,夜靜士民嬉。邊檄興師旅,秋深近阻饑。仲由剛協(xié)力,曾點志同時。倚曲酬歌去,宣尼正哂而。
次劉正之芙蓉韻三首 其三。宋代。朱熹。 微吟澤畔幾扶筇,自笑摧頹一禿翁。羞見芙蓉好顏色,且憑詩律傲西風(fēng)。
鰲背元夜。金朝。李俊民。 山市家家秉燭游,風(fēng)檐齊掛月燈毬。不須更用閑妝點,人在鰲峰最上頭。
宿峽口。明代。釋今無。 今夜又依高峽宿,一年心眼且新鮮。風(fēng)聲入樹猿應(yīng)語,鶴影橫江人未眠。怪石看多追太古,微波寒漸起虛煙。吾生亦是無涯者,老去憑誰負此肩。
玉山李道會顏則求著福慶觀記以黃谷二十六詠見示用韻以寄 其三。明代。鄭真。 路轉(zhuǎn)溪灣山更幽,也知天意恊人謀。仙家剩有滄洲趣,畫壁須煩顧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