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游千里追名之心早已厭倦,春天到來我一門心思要回家。
北園里的情景還是那么令人傷感,我又看見花飄花落亂紛飛。
羈:系住,留下。
倦:厭煩,疲倦
春事:春天的景物
落花:落花的寓意很多,凋謝的花朵,人衰老飄零。
這首詩創(chuàng)作與作者《山中》相似,同是王勃旅蜀時的作品,只是一首寫于暮春,一首寫于晚秋。表面看他離開長安的態(tài)度似乎很灑脫,而內(nèi)心是很復(fù)雜的。被逐出沛王府后,他無所事事,本想借著蜀地山水名勝以消解胸中的積憤。實際上,南國物候也為詩人增添了不少的鄉(xiāng)思和煩憂。
參考資料:
1、毋永利.古詩觀止: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09:第60頁
前兩句“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歸”,先透過春日已歸而人猶滯留不歸,把王勃為客在外的心神寫得神傷情悴?!按菏乱怀瘹w”是借由春日返回大地的迅速,來比喻為客羈留在外的時間一下子就過了一年。至于“客心千里倦”一句,則是用來強調(diào)遠在千里為客的神傷情悴,“倦”字原來是厭倦之意,對于遠在千里為客感到厭倦,所以覺得神傷情悴。長久因為遠在千里作客不得歸而神傷的情懷,在眼見春日一朝而歸的情景對比下,心靈自然顯得益加憔悴恍惚。
后兩句“還傷北園里,重見落花飛”,則是寫出春日重回,春花重開又謝,但是作者羈留在外為客的情況,根本沒有改變?!爸匾娐浠w”一句,充分把王勃心中為客,千里外度日如年的心思表達出來。此詩起筆壯闊而有勁,文字修辭平淡而情感深厚,意境的表達十分渾厚,已具有盛唐詩的雛形了。
這首《羈春》詩與作者另外一首詩作《山中》詩的韻腳完全相同,而且兩詩抒寫的都是客愁旅思,但寫詩的季節(jié)不同,環(huán)境不同。因此,兩詩的情雖同而景則異:《山中》詩用來烘托情意的是秋風起、黃葉飛的景色;《羈春》詩用來烘托情意的是春事了、落花飛的景色。兩詩的寫法也有不同之處,在這首《羈春》詩中,情與景卻是交錯出現(xiàn)、雜揉在一起。應(yīng)當說,《羈春》詩的藝術(shù)成就是不及《山中》詩的。相比之下,《山中》詩的筆墨較勁健,意象較渾成,句格也較成熟;《羈春》詩則略嫌柔弱顯露,而且是一首失粘的律絕。但是,兩詩合參,彰顯作者的羈旅之情。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xué)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xué)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移居太仆街。明代。石寶。 從仕二十載,卜居亦六七。身世任蓬轉(zhuǎn),無問喧與僻。最后移闕西,地位更平直。趨鼓向啟明,繞盡宮樹碧。城遙漏聲杳,起望恒佇立。憑仗窗間禽,晨晦有消息。迂慢恐非宜,取近愧寡力。暫借鷦鷯枝,豈敢望安逸。
次韻答幾道 其五。清代。陳寶琛。 有子端應(yīng)勝買田,葦間待汝共延緣。不須燈下吳江雨,相見論詩動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