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郡國向萬城,無有一城無甲兵!
焉得鑄甲作農(nóng)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盡耕,蠶亦成。
不勞烈士淚滂沱,男谷女絲行復(fù)歌。
蠶谷行。唐代。杜甫。 天下郡國向萬城,無有一城無甲兵!焉得鑄甲作農(nóng)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盡耕,蠶亦成。不勞烈士淚滂沱,男谷女絲行復(fù)歌。
全天下各地區(qū)千萬座城池,沒有一座沒有甲胄兵器!
怎么樣才能把甲胄兵器鑄作農(nóng)具,讓每寸土地都能夠得到耕種呢?
如果能這樣,耕牛盡其用,蠶桑業(yè)有成;
就再也不需要讓戰(zhàn)士們?yōu)I滂沱,那時全社會男耕女織,安居樂業(yè),人們一邊走,一邊唱歌,是多么好??!
郡國:郡和國的并稱。漢初,兼采封建及郡縣之制,分天下為郡與國。郡直屬中央,國分封諸王、侯,封王之國稱王國,封侯之國稱侯國。南北朝仍沿郡、國并置之制,至隋始廢國存郡。后亦以“郡國”泛指地方行政區(qū)劃。向:差不多的意思。
甲兵:鎧甲和兵械。泛指兵器?!对娊?jīng)·秦風·無衣》:“王于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p>
農(nóng)器:農(nóng)用器具。《韓詩外傳》卷九:“鑄庫兵以為農(nóng)器?!?/p>
盡:一作“得”。一本“耕”下有“田”字。
烈士:指戰(zhàn)士。滂沱:雨大貌,這里形容落淚。
男谷女絲:即男耕女織,以名詞作動詞,是杜甫用字變化處。行復(fù)歌:一邊走,一邊唱。行復(fù):且又。
參考資料:
1、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8:304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至大歷四年(769年)之間,確切年代難定,諸家說法不一。這時安史之亂基本上已撲滅,故杜甫希望戰(zhàn)爭早日停止,讓戰(zhàn)士都能解甲歸田,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的愿望。
參考資料:
1、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8:304
杜甫晚年創(chuàng)作的這首《蠶谷行》詩匯聚了他一生許多高尚的品格,這首詩可以說是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詩中最光彩奪目的一顆瑰寶。
此詩開頭四句:“天下郡國向萬城,無有一城無甲兵。焉得鑄甲作農(nóng)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边@是當時的實際情況,十多年的戰(zhàn)爭,使得鑄作生產(chǎn)工具的鐵都感到缺乏必須用武器來改造了。全國戰(zhàn)亂不息,農(nóng)田荒蕪。詩人呼吁把甲胄鑄作農(nóng)具,讓每寸土地都能夠得到耕作,百姓安居樂業(yè)。國外有《把劍鑄成犁》的現(xiàn)代雕塑。大詩人杜甫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經(jīng)用詩的形式把這種反戰(zhàn)思想藝術(shù)地體現(xiàn)出來了。銅鐵應(yīng)當做成犁、鋤,服務(wù)于和平生活,現(xiàn)在卻做了殺人的武器、防身的鎧甲。對這種反?,F(xiàn)象人們已經(jīng)習以為常。一經(jīng)詩人點出:甲胄應(yīng)鑄作農(nóng)具。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物非所用!盔甲回爐鑄而為犁、鋤,使天下寸土皆得牛耕,才是物盡其用的人間正道。詩人沒有直接痛斥戰(zhàn)爭,卻用鎧甲再造為犁鋤的形象語言強化了反戰(zhàn)思想。
這是杜甫的理想主義。這是杜甫勾畫的理想時代、理想社會中勞動大眾的理想生活。這首詩所顯示的思想、識見,即是對陶淵明《桃花源記》耕作社會理想觀念的巨大超越,同時亦是對他自身“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之給予受體者的舍己奉獻天下士子觀念的超越。杜甫在這首詩中,直接給出了一個萬城無甲兵的和平構(gòu)想,是一幅打著杜甫深刻印痕的理想國及和諧社會詩意安居的畫圖。
此詩雖短,卻是杜甫五十多年生活歷練由無數(shù)血淚與傷痛凝成的最后總結(jié),它是一顆照亮歷史時空的一顆詩的鉆石,是杜甫和杜詩一切閃光理念的凝縮。因此,可以說《蠶谷行》一詩標志著杜甫卓苦艱辛的圣化之路的終結(jié),標志著杜甫之所以成為詩圣的文學(xué)和文化意義的總括。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韶光庾嶺轉(zhuǎn)青陽,忽訝君來共此鄉(xiāng)??吹浆幦A須發(fā)冷,吟殘玉屑齒牙香。
雨中春樹誰先發(fā),雪后園林獨未荒。聽得漏聲花外盡,一簾清影正飛霜。
擬高青邱梅花詩九首 其八。清代。陳世濟。 韶光庾嶺轉(zhuǎn)青陽,忽訝君來共此鄉(xiāng)??吹浆幦A須發(fā)冷,吟殘玉屑齒牙香。雨中春樹誰先發(fā),雪后園林獨未荒。聽得漏聲花外盡,一簾清影正飛霜。
用鹽政姚德寬韻。元代。耶律楚材。 乃祖開元柱石臣,云孫髣髴玉麒麟。從來德炙輿人口,此日恩沾圣世春。欲草薦書學(xué)北海,未開東閣愧平津。而今且試調(diào)羹手,佇看沙堤繼舊塵。
見云雷垂垂不雨悵然有作。明代。李夢陽。 大梁城東云出雷,捩風拖雨故徘徊。黃鸝坐樹深無語,紫燕銜泥阻未回。即恐孝娥為早冢,不聞神女傍陽臺。火云西日垂垂暮,屋隙愁看返照來。
蒲關(guān)西道中作。唐代。李山甫。 國東王氣凝蒲關(guān),樓臺帖出晴空間。紫煙橫捧大舜廟,黃河直打中條山。地鎖咽喉千古壯,風傳歌吹萬家閑。來來去去身依舊,未及潘年鬢已斑。
游靈山二首。宋代。袁燮。 何人題作一靈山,千古佳名不可刊。欲識此聲非浪得,試于高處一憑欄。
四月初四日聞績溪凡十五都賊焚欲盡傍出焚歙縣之南鄉(xiāng)遂焚至昌化。元代。方回。 昔日初聞寇,諸人早出師。焚燒寧太廣,收剿已無遺。斧鉞何曾鈍,雷霆豈肯遲。遷延非決策,那得更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