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園中姐兒十六七,見一雙胡蝶戲。香肩靠粉墻,玉指彈珠淚。喚丫鬟趕開他別處飛。
清江引·詠所見。兩漢。佚名。 后園中姐兒十六七,見一雙胡蝶戲。香肩靠粉墻,玉指彈珠淚。喚丫鬟趕開他別處飛。
后園里一雙蝴蝶好端端地飛舞嬉戲,卻被小姐吩咐丫鬟予以驅(qū)逐。蝴蝶永遠搞不明白什么地方得罪了小姐,而讀者對個中緣故卻是一目了然的。所以雖然小令只有短小的五句,仍使人感到清新有味。人們欣賞無名作者新奇大膽的構(gòu)思,欣賞作品柔媚的民歌風調(diào)。
起首兩句是對事件背景的交代,“姐兒十六七”、“一雙胡蝶戲”,純用口語,質(zhì)直無華,帶有典型的小調(diào)風味。三、四句作小姐的特寫。“香肩”、“玉指”、“粉墻”、“珠淚”,在民歌說來已是一種雅化,然而又與文人煉字琢詞的求雅不同,使用的是一些近于套語的習用書面語,類似于說唱文學中“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一等的水平,故仍體現(xiàn)出俚曲“文而不文”的特色。末句則溝通并表出“姐兒”與“胡蝶”兩者的聯(lián)系。五句三層,各層次各自獨立形成一幅畫面,合在一起,卻成了一段情節(jié)有趣、動感十足的小劇。
本篇題稱“詠所見”,當然生活中不至于存在神經(jīng)如此脆弱的女子。但小曲確實讓讀者有所見,且對這位十六七歲“姐兒”在愛情婚姻上不能順遂的遭際產(chǎn)生同情,這正說明了作品新巧構(gòu)思的成功。又全曲五句純用白描,不作半分解釋和評論,這種意在言外的含蓄,也是令人過目難忘的。
利用“一雙胡蝶”來作閨中女子懷春傷情的文章,在散曲中并非僅見。清代曲家潘曾瑩有一首《清江引》:“墻角一枝花弄暝,庭院添凄迥。黃昏深閉門,紅褪燕脂冷。飄來一雙胡蝶影?!卑岩幻闯鰣龅莫毦优拥墓聽尥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兩相比較,也可發(fā)現(xiàn)民間散曲與文人散曲,在率意與刻意的祈向上的不同。
貽子相。明代。王世貞。 薄祿藏吾道,移官拒物情。簿書空自老,衣食自難輕。漸削崢嶸跡,誰探黯淡名。語君無一可,只是學歸耕。
郊行即事。清代。王兆升。 奉命籌軍國,非關(guān)玩物華。新涼猶未至,馀暑正方賒。鳴騎依殘渡,行旌帶晚霞。無勞呵殿急,恐警野人家。
仙姑對奕圖。元代。黃庚。 碧玉花冠素錦裳,對拈棋子費思量。終年不下神仙著,想是蓬萊日月長。
題桃源手卷。宋代。陸文圭。 種柳栽桃總是春,興亡千古一沾巾。只評隱者非仙者,莫悟秦人即亞人。年號記曾題甲子,兒孫肯使識君臣。南陽高士空遐想,不向柴桑去問津。
題徐高士祠詩 其二。。韓雍。 青云夢里謝夔皋,懶受玄纁制錦袍。貧賤不荒三徑業(yè),輕肥應薄五陵豪。江湖寂寞流風遠,光岳晶熒間氣高。過客紛紛吊遺跡,誰輕名利等鴻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