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云。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李白墓。唐代。白居易。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云??蓱z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在采石江邊,無邊的野草圍繞墳地,遠接白云。
可悲的是這荒墳深穴中的枯骨,曾經(jīng)寫過驚天動地的詩文。
只要是詩人,大都命運不好,而詩人窮困失意,誰也沒有超過李君。
李白墓:唐代大詩人李白死于當涂(今屬安徽),初葬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遷葬青山。今安徽馬鞍山南采石山下采石鎮(zhèn)猶存墓址。過往詩人到此多有吟詠。
采石:即采石磯,原名牛渚磯,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長江東岸,為牛渚山北部突出江中而成,江面較狹,形勢險要,自古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是江防重鎮(zhèn)。相傳為李白醉酒捉月溺死之處。有太白樓、捉月亭等古跡。
田:指墓地。
可憐:可嘆,可悲?;膲牛夯氖彽膲災?。窮泉:泉下,指埋葬人的地下,墓中。
驚天動地:形容發(fā)生的事情極不尋常,令人震驚。這是對李白詩文的高度評價,認為可以感動天地。
但是:但凡是,只是。薄命:命運不好,福分差。
就中:其中。淪落:落魄,窮困失意。君:指李白。
參考資料:
1、吳大奎 馬秀娟.元稹白居易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85-86
2、龔克昌 等.白居易詩文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41
這首七言詩《李白墓》約作于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二十八歲,在宣州(今安徽宣城)。李白墓原在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jù)李白的遺愿把李白墓遷至青山。白居易所見,當是范傳正未遷葬時的舊墓,“墳高三尺,日益摧圮”。
參考資料:
1、吳大奎 馬秀娟.元稹白居易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85-86
李白詩名垂于千古,但生前遭遇不幸,漂泊淪落,死后蕭條,墓地簡陋。斯人而有斯遇,詩人憑吊之際,自是感慨萬千。詩中寫李白墓地的荒涼,對李白詩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欽慕,而對其一生潦倒,更寄予了無限的同情。
詩的開頭兩句寫李白墓地的簡陋和荒涼,通過對李白墓周邊環(huán)境的描寫烘托出了一片蕭索悲涼的氣氛?!翱蓱z”兩句說可憐那躺在荒野黃泉下的寒骨,當他活在人世的時候,曾經(jīng)寫出過驚天動地的詩文。這里通過“可憐”、“曾有”這樣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詞語,鮮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詩文的偉大和一代詩仙死后墓地的凄涼這一矛盾,直接地表現(xiàn)出了詩人的悲憤之情。盡管死后凄涼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詩文永遠留在人間,永遠為人們所喜愛。最后兩句提出詩人多薄命,而李白才愈高則命愈薄的問題,表達了詩人對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和不平,也從側(cè)面再次贊頌了李白的偉大。結(jié)尾言不盡而意亦不盡,耐人尋味。
此詩的形式采用七律變體,六句包孕豐富,感慨深沉。全詩用李白杰出的成就,與李白坎坷的命運、死后墓地荒涼和后世文壇的暗淡組成了多重對比,從而賦予了作品驚心動魄的藝術(shù)感染力。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同孟守出溪亭視漲和嚴解元韻。宋代。韓淲。 滾滾溪亭雨未休,偶陪小隊得來游。蠶桑時候?qū)⒑瓮帑滐L前信隱憂。民力已殫誠易與,天心非遠不難籌。果然香火開晴色,從此年登定有秋。
秋夕書事。宋代。陸游。 寂寂青楓岸,蕭蕭白版扉。端居常嬾動,偶出卻忘歸。時泰徵科簡,師還驛置稀。江村日無事,煙火自相依。
禽言 其一。明代。張弼。 得過且過,飲啄隨時度朝暮。得隴望蜀徒爾為,未知是福還是禍。得過且過。
曹仁憲謹榮壽 其二。元代。黃璋。 斯文今有主,一代頌鴻儒。道紹二程學,齡登九老圖。化裁金作礪,持守玉為壺。我輩蒙嘉惠,稱揚豈近諛。
嬴惠庵十景詩為鄧元宇將軍賦 其四 石竇泉香。明代。王弘誨。 季子坡翁懷古間,松楸石竇水潺湲。源源本本鐘情處,家在泉南第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