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蘇堤清明即事。宋代。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春光明媚、和風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織。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們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卻萬樹流鶯,鳴聲婉轉,春色依舊。
把佳節(jié)清明的西湖,描繪得確如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蘇堤,元佑間蘇軾官杭州刺束時建于西湖。
梨花風,古代認為從小寒至Ⅱ谷雨有二十四番應花期而來的風。梨花風為第十七番花信風。梨花風后不久即是清明。
笙歌,樂聲、歌聲。
屬,歸于。
按,古人極重清明節(jié),有“朝朝清明,夜夜元宵”之說。該詩意境與周密《曲游春》詞“沸十里、亂弦叢笛??串嫶M入西泠,閑卻半湖春色”相似。
即事,歌詠眼前景物
梨花風,梨花為第十七番花信風。
吳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吳興)人。南宋后期詩人。
這首詩對大好春光和游春樂境并未作具體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點染,此詩的構思之絕,就體現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縱情、黃鶯的恣意,從側面措意,促人去展開聯(lián)想。游子尋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歸”,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見西湖勝景令人目不暇接,節(jié)日氣氛使人流連忘返,春光對人的吸引。再看“流鶯”,當人們“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時,它的世界被人類“強占”?,F在,“游人去而禽鳥樂也”,被壓抑了一天的黃鶯,又受了游人情緒的感染,當它重成了綠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難想象,黃鶯匿跡,是因人喧場面的熱烈;而它的再現,正說明宜人秀色的魅力。這樣,詩人敘節(jié)日情景,狀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繪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無情之鶯的快樂,由側面實現自己的創(chuàng)作目的。
前兩句寫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熱鬧場面。后兩句說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愛趕熱鬧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賞,只好讓給飛回來的黃鶯享受去了。運用側面描寫,反映了清明時節(jié)郊游踏青的樂趣:“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苯先抡恰袄婊ㄈf朵白如雪”的季節(jié),青年人結伴出城,踏青尋春,笙笛嗚咽,歌聲裊裊,微風拂面,楊柳依依,真是“心曠神怡,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寫出了西湖風景的優(yōu)美宜人。
吳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吳興)人。南宋后期詩人。 ...
吳惟信。 吳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吳興)人。南宋后期詩人。
鄭僉判取蘇黃門圖史園囿文章鼓吹之語為韻見。宋代。方岳。 骯臟自山林,伊優(yōu)自朝市。是耶其非歟,一笑付圖史。紛華勿與戰(zhàn),深溝閉堅壘。歲月曾幾何,折北俱披靡。問君胡能然,待以不爭耳。北山有微行,聊足屣吾履。未莎者維菊,未棘者維杞。擷之復湘之,寒綠冰人齒。秋聲在樹間,餉我一睡美。誰其驚周公,山鳥亦逝矣。
送惟良上人歸江南。唐代。盧綸。 落日映危檣,歸僧向岳陽。注瓶寒浪靜,讀律夜船香。苦霧沈山影,陰霾發(fā)海光。群生一何負,多病禮醫(yī)王。
諸路發(fā)解勸駕。宋代。吳潛。 東郡衣冠盛,南宮榜帖新。諸科唐取士,數路漢得人。鳴鹿殷勤意,攀龍變化身。若為明主獻,忠讜要披陳。
古詩十四首 其二。元代。張昱。 漢詩十九首,不復辨名氏。蘇李及枚乘,伯仲之間耳。當時尚詞賦,六義誰作意?雖非大雅言,頗有風人致。篇章何在多,自足傳于世。所嗟黃初后,作者莫與企。
世美歸侍政府以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作詩送之 其八。南北朝。鄒浩。 蕪城兆霜雪,潁川凋芰荷。昔別情已矣,今別情奈何。英英二三子,行亦車懸■。后日知誰同,蟬聲猶暮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