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口來相訪,空齋不見君。
澗花然暮雨,潭樹暖春云。
門徑稀人跡,檐峰下鹿群。
衣裳與枕席,山靄碧氛氳。
高冠谷口招鄭鄠。唐代。岑參。 谷口來相訪,空齋不見君。澗花然暮雨,潭樹暖春云。門徑稀人跡,檐峰下鹿群。衣裳與枕席,山靄碧氛氳。
說好了今天前來拜訪你,現(xiàn)在卻只看到空空的書齋,而不見你的身影。
這時傍晚的雨剛剛停歇,山澗的花兒更顯嬌美,水潭邊的樹木高高矗立,在春云籠罩中倍感暖意。
門前的小路已長久沒有人跡,只有成群的鹿兒快樂地玩耍。
只有和衣小憩于枕席之上,在氤氳的霧靄中,恭候你的歸來。
鄭鄠(hù):作者友人。
空齋:空屋。
澗花:山澗里的花。澗,指高冠谷水。暮雨:傍晚的雨。
潭樹:水潭邊的樹。潭,指高冠谷中的石潭,名高冠潭。
門徑:當門的小路。
山靄(ǎi):山上的云氣。氛氳(fēn yūn):云霧朦朧貌。
參考資料:
1、謝楚發(fā).高適岑參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53-154
此詩可能寫于岑參隱居終南山時。開元(唐玄宗713—741年)后期岑參隨兄至長安求仕不成,便隨兄長來到山水秀麗的高冠峪中,置業(yè)并建起了簡陋的別墅草堂,耕讀于此。他的朋友鄭鄠隱居在高冠谷口,相距不遠,時相過從是情理中事。此次到谷口來招邀朋友,卻不見人影,有感而作此詩。
參考資料:
1、謝楚發(fā).高適岑參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53-154
此詩前兩句“谷口來相訪,空齋不見君”點明事由,作者來到高冠谷口來拜訪朋友,卻只見空屋不見人影。大概正因為未見人,就更留意谷口的風景和幽靜的環(huán)境?!皾净ㄈ荒河辏稑渑涸啤?,山澗的花在暮雨之中紅艷似火,潭邊的樹為春云籠罩暖意頓生,著實迷人;“門徑稀人跡,檐峰下鹿群”,門前的小徑人跡罕至,靠近屋檐的山峰上常跑來鹿群,何其幽靜?!耙律雅c枕席,山靄碧氛氳”,屋子里的衣裳和枕席,全被碧色的山霧彌漫侵吞,他的樂于隱居之情溢于言表。
從“谷口”、“澗花”、“暮雨”、“潭樹”、“春云”、“檐峰”、“鹿群”、“山靄”等意象,可以看出鄭鄂居住地雖然偏僻幽深,卻環(huán)境優(yōu)美、高雅、溫馨而富有生機,又人人跡稀少和霧氣氤氳中可看出鄭鄂是隱居山中,過著恬淡閑適生活的隱者。
此詩頗見出岑參寫景繪物的不俗功力。詩人藝術嗅覺的靈敏及善于捕捉平凡景物中獨特的意蘊,于此詩中得到很好的展現(xiàn),同時也表現(xiàn)出詩人好新奇巧妙的想象的審美意趣。如三、四句“然”、“暖”二字,即構思巧妙,新人耳目,沈德潛評其“工于烹煉”(見《唐詩別裁》卷十),甚是。全詩優(yōu)美清幽的環(huán)境刻畫,滲透著詩人對田園野趣、隱逸生活的追慕和神往,而這種情感又不露聲色地隱含在詩人對自然風光細致獨特的描寫中,這又是岑參詩歌的特色之一。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恭謁孝陵。。弘歷。 追遠欽神烈,匪遙展默思。每因羈庶政,又覺隔多時。松柏守宮闕,星辰侍禮儀。鼎湖親卜吉,昌瑞萬年基。
贈傳燈 其二。宋代。林干。 臺教源流遠,高明紹梵音。扶桑紅日近,華頂白云深。清磬度山翠,黃花匝地金。三乘示方便,萬法總惟心。
贛州豐樂長老惠宣寫予真戲贊時年七十三。宋代。周必大。 少年日醉郁孤臺,鼎立三禪屢往來。豪氣雖存誰復識,形容變盡鬢皚皚。
錦園 其二。宋代。喻良能。 山園多勝踐,繚繞磬湖濱。畦藥青生甲,湖波綠動鱗。鵓鴣知欲雨,鴉舅報將晨。卻憶京華日,長懷浩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