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曉上蓮峰,高躡倚天青壁。誰與放翁為伴?有天壇輕策。
鏗然忽變赤龍飛,雷雨四山黑。談笑做成豐歲,笑禪龕楖栗。
秋曉上蓮峰,高躡倚天青壁。。宋代。陸游。 秋曉上蓮峰,高躡倚天青壁。誰與放翁為伴?有天壇輕策。鏗然忽變赤龍飛,雷雨四山黑。談笑做成豐歲,笑禪龕楖栗。
秋日晨曉上蓮峰,腳踏倚天懸崖上。誰與放翁相為伴?惟有天壇輕藤杖。
鏗然杖化赤龍飛,雷雨大作群山暗。談笑問好雨潤豐年,只笑僧徒空拖禪杖。
好事近:詞牌名。又名“釣船笛”,《張子野詞》入“仙呂宮”。雙調(diào)四十五字,上下片各兩仄韻,以入聲韻為宜。
秋曉:秋天的早晨。蓮峰:指華山。《太平御覽》引《華山記》:“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花,因曰華山”。李白《占風》第十九首:“兩上蓮花峰?!贝颂幹赋鲈~人攀登的山峰。
躡(niè):踩,踏。倚天:形容極高。
放翁:陸游的號。
天壇:山名,即河南王屋山絕頂,傳說為軒轅祈天所。唐司馬承貞修道于此。宋人葉夢得《避暑錄話》:“余往自許昌歸,得天壇藤杖數(shù)十,外圓?!辈撸赫?,此即指藤杖。
鏗(kēng)然:形容撞擊的聲音。忽變赤龍飛:據(jù)晉人葛洪《神仙傳》,壺公以一竹杖給費長房,費騎竹杖還家后,竹杖化為青龍。
禪龕(kān):供奉佛像的小閣子,此泛指禪房。楖栗(jí lì):木名,可作杖,后借為杖的代稱。
參考資料:
1、劉乃昌,朱德才.宋詞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第500頁
2、程艷杰,靳艷萍.宋詞三百首 精讀·故事 (下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81頁
這首詞的具體創(chuàng)作年代已不詳。約作于陸游閑居山陰時。《放翁詞》中有《好事近》詞十二首,覽其詞意,大抵皆為同一時期所作,其中寫了不少想象和夢游華山的詞,大多是借來表達收復河山的思想,這是其中的第十二首。
參考資料:
1、吳熊和.宋詞精品 附歷代詞精品:時代文藝出版社,2002:第86頁
陸游作品里多次提及華山,應(yīng)是因為“華山天下險”,令人神往?!逗檬陆繁闶且黄裼沃?,與其屢屢表現(xiàn)的家國之思不同的是,這篇詞作表達了為民謀福的愿望。
上片寫詞人幻想的登山情形?!扒飼陨仙彿?,高躡倚天青壁?!薄吧彙钡囊庀蟪R娪诜鸾涛幕?,與后文提及的“禪龕楖栗”相映成趣。前兩句道明詞人登蓮花峰的時間是在秋天的早晨,而“倚天青壁”則形象地勾勒出蓮花峰高聳入云、蒼青一色的神韻,開闊了詞文的意境,映照出詞人曠達的胸襟?!罢l與放翁為伴?有天壇輕策?!贝嗽~中另一主角在此登場,即被詞人稱作伴侶的“天壇輕策”?!疤靿?,在傳說中是天神聚會之所,可見詞人不僅僅是神游,更有神話色彩。在詞人看來,取自“天壇”、由輕藤制成的拐杖,蘊涵著無窮神力,成為詞人神游時的至寶。雕鞍尚配寶馬,這拐杖既是神物,其擁有者的形象也被幻化得似人又似神,但詞人的想象力遠不止此。
下片是詞人由拐杖而生發(fā)的更加離奇的浪漫幻想?!扮H然忽變赤龍飛,雷雨四山黑”兩句化用晉人葛洪《神仙傳》中關(guān)于費長房的典故。在這里,詞人將“天壇輕策”化而為龍,去施云布雨?!扮H然”二字尤言巨響聲中,“天壇輕策”化而為龍,為這一轉(zhuǎn)化增添了神話色彩,同時也渲染了氣氛——頃刻間陰云密布,電閃雷鳴,造就出神龍?zhí)旖档膽?yīng)有條件。尤其“四山黑”三字,既是說陰云低垂,遮光蔽日般籠罩,同時也烘托出神龍出現(xiàn)時的神秘情境。“談笑做成豐歲,笑禪龕楖栗”緊承前兩句,寫千里沃野受到神龍布雨的潤澤后,辛勤一年的農(nóng)民終于獲得了豐收,“談笑”二字言其輕巧簡單;相較于此,“禪龕楖栗”終日陪伴著僧眾們誦經(jīng)念佛,卻是百無一用。這兩句是詞人對佛家、僧人的嘲笑,倘與詞人生平志愿相聯(lián)系,說他在暗諷朝廷偏安江左,不圖恢復,也不為過。
整篇詞從頭至尾以情景相互交替的手法寫出,但是在細讀之后又可以發(fā)現(xiàn)景語之中有情語,情語之中含景語,情景相生相系。全詞的風格浪漫恣肆,將萬丈的豪情和高遠的景象緊密結(jié)合,繪制了一幅激情品揚的圖景。
陸游(1125—1210),字務(wù)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yīng)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xiāng)。創(chuàng)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nèi)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
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wù)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yīng)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xiāng)。創(chuàng)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nèi)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