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遼水,此去咸陽五千里。
來時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歸咸陽,營家各與題本鄉(xiāng)。
身在應(yīng)無回渡日,駐馬相看遼水傍。
來時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唐代。王建。 渡遼水,此去咸陽五千里。來時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亦有白骨歸咸陽,營家各與題本鄉(xiāng)。身在應(yīng)無回渡日,駐馬相看遼水傍。
離開咸陽,此去遼水漫漫五千里,還未出門父母就已知道此去將隔海茫茫,今生很難再次相聚。臨出門時母親又為我重新做了幾件衣裳,好像怕我有去無回,萬一死在路途中沒有干凈的衣服可以殮葬。也有征人犧牲被送回咸陽,軍中長官呈請皇上讓烈士本鄉(xiāng)的人充任征戍。想想自己真是可憐,身在外時將再沒有回來的日期,為此心里無限傷感,茫然駐馬停在遼水之邊。
如:動詞,去。
咸陽:古都城。
營家:軍中的長官。
題:上奏呈請。
渡過遼水,此時離開咸陽足有五千來里。
出征的時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難再次相聚,便讓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傷悼我去送死一般。
打仗時還有士兵戰(zhàn)死后尸骨被送回咸陽的,這些墳?zāi)沟谋隙伎坛隽烁魅说募亦l(xiāng)。
活著的戰(zhàn)士知道應(yīng)該不會有渡河歸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遼水邊駐馬回望遠(yuǎn)在天邊的家鄉(xiāng)。
⑴遼水:指大小遼河,源出吉林和內(nèi)蒙古,流經(jīng)遼寧入海。
⑵咸陽:古都邑名,在今陜西咸陽東北二十里。
⑶如:動詞,去。重:一作“里”,一作“裹”。
⑷營家:軍中的長官。一作“塋?!?,即墳?zāi)埂?/p>
⑸題:上奏呈請。
⑹回渡:一作“渡遼”。
⑺駐馬:停住了馬。傍:同“旁”。
參考資料:
1、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28頁
2、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748頁
王建在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年間曾在幽燕一帶度過了十多年的戎馬生涯,對邊疆戰(zhàn)士的生活極為熟悉,十分同情他們的痛苦,這首詩便揭露了唐王朝遠(yuǎn)征高麗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這兩句寫出征的戰(zhàn)士背井離鄉(xiāng),長途征戰(zhàn)。
“隔生”之感、“送死”之別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對外戰(zhàn)爭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的嚴(yán)重災(zāi)難。父母與兒子、妻子與丈夫、小孩與父親的生離死別,正是源于統(tǒng)治者的這些對外侵略戰(zhàn)爭。
“亦有白骨歸咸陽,營家(一作‘塋?!└髋c題本鄉(xiāng)?!边@兩句體現(xiàn)了遠(yuǎn)征之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鄉(xiāng),希望落葉歸根。句中的“白骨”與“塋?!倍际菓?zhàn)爭留下的凄涼的遺物,是殘酷戰(zhàn)爭的見證。凄涼的遺物與思鄉(xiāng)之情融匯在一起,讓人傷感莫名,表達(dá)了詩人對統(tǒng)治階級窮兵黷武的控訴與憤慨。
死的尚有“白骨”“歸咸陽”,活著的只能隔著遼水空望家鄉(xiāng)。他們只能期望有一天戰(zhàn)死沙場后,自己的遺骸能夠被幸運(yùn)地送回長安。遠(yuǎn)征戰(zhàn)士的悲哀,在這字里行間表現(xiàn)得很濃烈。
此詩筆力遒勁,意境蒼涼,讀來令人心摧骨折、肝腸欲絕。
王建。 王建(約767年—約830年):字仲初,生于潁川(今河南許昌),唐朝詩人。其著作,《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