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館臨荒途,清川帶長陌。
上有流思人,懷舊望歸客。
塘邊草雜紅,樹際花猶白。
日暮有重城,何由盡離席!
上有流思人,懷舊望歸客。。南北朝。謝朓。 高館臨荒途,清川帶長陌。上有流思人,懷舊望歸客。塘邊草雜紅,樹際花猶白。日暮有重城,何由盡離席!
六朝詩至南齊永明而一大變,世稱“永明體”,代表詩人則是謝朓,他上承晉宋,下開唐風(fēng),前人多以他與謝靈運相比。明人鐘惺稱二謝詩均多排語,“然康樂排得可厭,卻不失為古詩。玄暉排得不可厭,業(yè)已浸淫近體”(《古詩歸》)。明人許學(xué)夷也說:“元嘉體雖盡入俳偶,語雖盡入雕刻,其聲韻猶古”,至沈、謝則“聲漸入律,語漸綺靡,而古聲漸亡矣”(《詩源辯體》)。一古一近,判然有別。小謝的“新變”即使從這首短短的送別詩中也可窺其端緒。
理解這首詩,一上來就碰到一個頗費斟酌的問題:題面上是“還遠館”,而開頭第一句即是“高館臨荒途”,那末兩個“館”字所指是一,抑或是二?若此“高館”即題中之“遠館”,則所寫為懸想之詞;若否,則是實寫送別之地的景色。揣摩全詩,細繹詞意,毋寧作后一解為是。
首聯(lián)分別從高、遠兩個方面描寫了送別的場景:荒郊野途,高館孤峙,清流映帶,長路迢遞。館,即客舍,安頓賓客的館舍,可能江水曹暫寓于此,如今他又要到更遠的館舍去,詩人將與他舉袂相別?;臎銎嗲宓木拔镤秩境鲆环N離愁別緒。此處著一“帶”字尤為傳神:那潺湲的清流仿佛將眼前的道路帶向了遙遠的地方,在離人的心上更添一層渺遠迷茫的情思。次聯(lián)則交代去者的懷歸之情?!傲魉肌?,即思緒飄忽不定,流蕩無住之意;“懷舊望歸客”則為“流思人”之同位語?!皯雅f”,懷念舊邦或親故之意;“望歸客”,渴望歸去之人,是為偏正結(jié)構(gòu),非動賓結(jié)構(gòu)。此聯(lián)透露出江水曹的游宦生涯,此行所去,只是遠館,而非故鄉(xiāng),故而客中作客,無慰“懷舊望歸”之情,只能更增羈旅情懷。但是詩的第三聯(lián)并未循此而生發(fā)開去,而是重又轉(zhuǎn)回寫景。詩人為讀者展現(xiàn)出一片明麗的景色,那池塘春草、花樹相間、紅白掩映的風(fēng)光確乎令人陶醉。面對如此賞心悅目的景色,人不應(yīng)該離別,而應(yīng)該流連忘返,盡情享受自然的賜予,但偏偏這正是離人分手的時刻。如果說首聯(lián)的寫景正與離情相契合的話,那么此聯(lián)的寫景則以強烈的反襯突現(xiàn)出離別的情懷。送君千里,終須一別,這是無可如何的現(xiàn)實,尾聯(lián)重又歸結(jié)到送別之意?!叭漳河兄爻恰?,時光的流逝暗示出依依惜別的深情,而高城暮色的景物又加濃了傷別的情緒。天色將晚,已到了不得不分手的時刻,故主客雙方只得在“何由盡離席”的感慨中分道揚鑣,詩的最后留給人的是無可奈何的感喟。離席將盡而又不欲其盡,結(jié)句將惜別之情發(fā)揮得非常充分。
離別是古詩中一個陳舊的主題。這樣一首主題平平的短詩,究竟透露出一些什么“新變”來呢?最突出的一點是詩人通過景物描寫而抒發(fā)感情、構(gòu)造意境的創(chuàng)作方法。漢魏古詩多胸臆語,直抒所感,古樸質(zhì)實,情語多于景語,景物描寫僅僅是抒情的附麗。而到了謝朓,則注意在寫景中寓情,讓情感蘊含在景物之中,二者不是游離之物,而是構(gòu)成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體,成為富有情韻的意境,避免對感情作直露的、正面的表述。即以此詩而論,詩人以清詞麗句描繪出一個凄清悠遠而又富于色彩的境界,對別離之情幾乎未作鋪陳,讀者感受到的是一種惜別的氛圍,情緒的熏染,情感的表達是含蓄蘊藉的。這就是后人所說的“風(fēng)調(diào)”、“神韻”。正是在這一點上,小謝的詩成為唐詩的先聲。試看王維的《歸嵩山作》:“晴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某桥R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guān)?!庇邑┐嗽娋褪钦龔男≈x詩中有所借鑒的。謝靈運也模山范水,但精雕細刻,失之板重,刻意寫形,而乏情韻。玄暉則刊落繁縟,以清俊疏朗的筆調(diào)將景物構(gòu)造為富有情韻的意境。于是樸拙質(zhì)厚的古詩一變而為清新俊逸的近體風(fēng)格。唐詩那種簡筆傳神的寫景,情韻流動的意境,風(fēng)神搖曳的格調(diào),正是在小謝這里肇其端的。
其次,在詩歌的格律上也表現(xiàn)出其新變。自沈約倡“聲律說”以來,詩人排比聲韻,約句準(zhǔn)篇,成為一時的風(fēng)氣,標(biāo)志了五言古詩向近體律詩的過渡,謝朓也是這場聲律化運動中的健將。嚴羽說:“謝朓之詩,已有全篇似唐人者?!保ā稖胬嗽娫挕罚┏L(fēng)格而外,格律之新也是其一個方面。即以此詩論,除去押入聲韻之外,其他各方面均近似一首律詩。首聯(lián)對偶工切,但平仄不協(xié),第二聯(lián)不對,而第三聯(lián)又成工整的對偶。這在律詩中稱為“偷春格”,頷聯(lián)的對仗移至首聯(lián),恰如花兒偷得春光,先春而開。
謝朓(464~499年),字玄暉。漢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南朝齊時著名的山水詩人,出身世家大族。謝朓與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初任竟陵王蕭子良功曹、文學(xué),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終尚書吏部郎,又稱謝宣城、謝吏部。東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蕭遙光誣陷,下獄死。曾與沈約等共創(chuàng)“永明體”。今存詩二百余首,多描寫自然景物,間亦直抒懷抱,詩風(fēng)清新秀麗,圓美流轉(zhuǎn),善于發(fā)端,時有佳句;又平仄協(xié)調(diào),對偶工整,開啟唐代律絕之先河。 ...
謝朓。 謝朓(464~499年),字玄暉。漢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南朝齊時著名的山水詩人,出身世家大族。謝朓與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初任竟陵王蕭子良功曹、文學(xué),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終尚書吏部郎,又稱謝宣城、謝吏部。東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蕭遙光誣陷,下獄死。曾與沈約等共創(chuàng)“永明體”。今存詩二百余首,多描寫自然景物,間亦直抒懷抱,詩風(fēng)清新秀麗,圓美流轉(zhuǎn),善于發(fā)端,時有佳句;又平仄協(xié)調(diào),對偶工整,開啟唐代律絕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