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耳
《釋名》曰:耳,耏也。耳有一體屬著兩邊,耏耏然也。(耏,音而。)
《禮》曰: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耳,目不絕乎聲。
《左傳》富辰諫曰: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
又曰:晉襄公卒,靈公少,晉人以難故,欲立長君,使先蔑、士會如秦逆公子雍。秦康公送公子雍于晉,曰:"文公之入也無衛(wèi),故有呂、郤之難。"乃多與之徒。穆嬴日抱太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適嗣不立而外求,君將焉置此?"出朝,則抱以適趙氏,頓首於宣子曰:"先君奉此子也,以屬諸子。曰:'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賜;不才,吾惟子之怨。'今君雖終,言猶在耳,而棄之,若何?"宣子與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逼,(畏國人以大義來逼也。)乃背先蔑而立靈公,以御秦師。
又曰:攝叔曰:"吾聞致師者,右入壘,折馘,(折馘,斷耳。)執(zhí)俘而還。"皆行其所聞而復(fù)。
又曰:林雍羞為顏鳴右,下。(羞為右,改下車戰(zhàn)也。)苑何忌取其耳。(不欲殺雍,但截其耳以辱之。)《詩》曰:"君子無易由言,耳屬于垣。"
又曰:匪手?jǐn)y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我非且以手?jǐn)y挈之,親視以其事之是非,我非且語之,親提撕其耳。此言教道。)
《易》曰:荷校滅耳,聰不明也。
又曰:巽而耳目聰明。
《語》曰:六十而耳順。
《穀梁傳》曰:梁自亡,湎於酒,淫於色,心昏耳塞,上無正長之治,大臣背叛。
《春秋玄命苞》曰:耳者,心之候。
《尚書大傳》曰:孔子曰:"自吾得由也,惡言不至於耳。"
《史記》曰:呂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
又《淮陰侯列傳》曰:韓信使人言於漢王曰:"齊,反覆之國,南邊楚,不吻假王鎮(zhèn)之,其勢不定。"漢王大怒,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寧能禁信之王乎?"
《戰(zhàn)國策》曰:蘇秦說李兌,明日復(fù)來,舍人謂兌曰:"臣竊觀蘇公說也,其辯過於君,君能聽乎?"兌曰:"不能。"曰:"君即不能,愿君堅塞兩耳,無聽其談。"明日復(fù)見,終日談而去。秦謂舍人曰:"昨日我談薄而君動,今精而君不動,何也?"舍人曰:"我為塞兩耳,無聽談也。"
《漢書》曰:楊惲報孫會宗書曰:"家本秦也,能為秦聲;婦趙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數(shù)人,酒后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
《英雄記》曰:曹公擒呂布,布顧謂劉備曰:"玄德,卿為座上客,我為降虜,繩縛我急,獨不可一言邪。"操曰:"縛虎不得不急。"乃命緩布縛。備曰:"不可。公不見布事丁建陽、董太師乎!"操頷之,布目備曰:"大耳兒,最叵信。"(叵,普火切。)
《魏書》曰:荀攸年七八歲,父衢曾醉,誤傷攸耳,而攸出入游戲,常避護(hù),不欲令衢見。衢后聞之,乃驚其宿知如此。
《吳錄》曰:關(guān)羽走,孫權(quán)使虞翻筮之,曰:"必當(dāng)斷頭傷其耳。"果如翻言。
《蜀志》曰:先主長七尺五寸,垂臂下膝,顧自見其耳。
《晉書》曰:王導(dǎo)多疾,每自憂,陳訓(xùn)曰:"耳豎必壽,亦大貴。"
又曰:殷仲堪父患耳,聞床下蟻動,謂是牛斗。
王隱《晉書》曰:張軌為涼州刺史。敦煌曹袪上言軌老病,更請刺史。軌治中率數(shù)十人皆割耳於盤,流血訴枉,得停。
《蜀書》曰:武皇帝李雄美容貌,相工相之曰:"此君口如方器,耳如相望。位必過三公,不疑也。"
《唐書》曰:汴州節(jié)度李忠臣嘗因奏對,德宗謂之曰:"卿耳甚大,貴人也。"忠臣對曰:"臣聞驢耳甚大,龍耳即小,臣耳雖大,乃驢耳也。"上悅之。
《老子》曰:五音令人耳聾。
《孟子》曰:伯夷耳不聽惡聲。
《鹖冠子》曰:夫耳主聽,兩豆塞之,則上不聞雷霆。
《淮南子》曰:禹耳三漏,是謂大通。興利除害,決江疏河。
《抱樸子》曰:老子耳長七寸。
又曰:耳能聞雷霆,而不聞蟻虱之音。
《呂氏春秋》曰:雷則掩耳,電則掩目。耳聞所惡,不如無聞;目見所惡,不如無見。
又曰:且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xué),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xué),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xué),其言曲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xué),其知暗以狂,凡學(xué),非為能益也,達(dá)天性也。
《說苑》曰:昔費仲、惡來、膠革,長鼻決耳,從紂之心,武王誅之。
《博物志》曰:南方落頭民,其頭能飛,以耳為翼。
《瀨鄉(xiāng)記》曰:老子耳有三門。
王子年《拾遺錄》曰:沐胥國人,左耳中出青龍,右耳中出白虎。龍虎初出之時,如繩緣頰,手捋面而龍虎皆飛,去地十馀丈。而云氣繞龍,風(fēng)來吹虎。俄而以手一揮,龍虎皆還入耳。
《高士傳》曰:堯聘許由為九州牧,由聞之,洗耳于河。
《列仙傳》曰:務(wù)光,夏時人,耳長七寸。陽都女,耳細(xì)而長。眾皆言此天人也。
又曰:寧先生毛身廣耳,阮丘耳長六七寸。
《列士傳》曰:燕丹師田光,往候荊軻。值軻醉,唾其耳中,軻覺曰:"此出口入耳之言,必大事也。"即往見光。
《列女后傳》曰;劉仲敬妻者,沛國桓林之姊也。仲敬早亡,桓乃引刀割耳。宗婦問之,桓曰:"吾自五代以來,世知名,男以忠孝顯,女以貞順稱。家以我年少,必相嫁,故預(yù)自裁割,以信我心。"
又曰:曹文叔妻,譙國夏侯寧之女。文叔早亡,妻斷發(fā)自誓。其家欲嫁之,又截兩耳。司馬太傅美之,乞為曹氏后。
又曰:陽華穆妻者,下邳劉方之女,字桃樹。生一男,而穆早亡,吳丁誀(音緝)求之。誀,知名之士,家將許焉,桃樹乃操刀割耳。其子又亡,桃樹乃安身守正,動不愆禮。
《長沙耆舊傳》曰:太尉劉壽少遇相師,相師曰:"耳為天柱,今君耳城郭,必典家蚌攏"
《樊氏相法》曰:耳門不容麥,歲至百,兼富。
○目
《釋名》曰:目,默也,謂默而內(nèi)識也。眼,限也,童子限限而出也。
《禮》曰:目者,氣之清明者也。
又《玉藻》曰:目容端。(不睇視也。)
又《大學(xué)》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án)乎?
《左傳》曰: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艷。"
又曰:富辰曰:"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
又曰:子玉使斗勃請戰(zhàn),曰:"請與君之士戲,君憑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
又曰:楚子將以商臣為太子,訪諸令尹子上,子上曰:"楚國之舉,恒在少者,且是人也,蜂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可立也。"
又曰:秦伯伐晉,取羈馬。乃出戰(zhàn),交綏。(古名退軍為交綏。秦晉志未敢堅戰(zhàn),兵未致爭而兩軍退,故曰交綏。)秦行人夜戒晉師曰:"兩軍之士皆未慭也,明日請相見。"(慭,缺也。)臾駢曰:"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也,將遁矣。薄諸河,必敗之。"
又曰:宋華玄為植,巡功,(植,將主也。)城者謳曰:"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fù)。于思于思,棄甲復(fù)來。"(于思,多須之貌。)
又曰:潞子嬰兒之夫人,晉景公之姊也。酆舒為政而殺之,又傷潞子之目。
又曰:晉楚將戰(zhàn),晉侯筮之,卜史曰:"吉"。卦遇'復(fù)',曰:南國蹙,射其玄王中厥目。"及戰(zhàn),共王中目。
又曰:叔孫豹會晉士丐于柯,盟于督陽。荀偃癉疽,生瘍於頭。(癉疽,惡瘡。)濟(jì)河,及著雍,病,目出,卒而視,不可含。(目開口禁也。)宣子盥而撫之,曰:"事吳,敢不如事主!"猶視。(大夫稱主。)欒懷子曰:"其為未卒事於齊故也?"(懷子,欒盈也。)乃復(fù)撫之曰:"茍終,所不嗣事于齊者,有如河!"乃瞑,受含。(嗣,續(xù)也。)
又曰:宋公子地有白馬四。公嬖向魋,欲之。(向魋,司馬向魋,卜也。)公取而朱其尾鬛以與之。(與,魋也。)地怒,使其徒奪之。魋懼,將走。公閉門而泣之,目盡腫。
又曰:公侵齊,門幼嬸州。顏息射人中眉,退曰:"我無勇,吾志其目也。"
《詩》曰:美目盻兮,巧笑倩兮。素以為絢兮。
《書》曰:正月玄日,舜格于文祖。詢于四岳,辟四門,明四目,達(dá)四聰。"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時!"
《易·小畜》曰:輿說輻,夫妻反目?!断蟆吩唬?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又《說卦》曰:離為目。
《春秋孔演圖》曰:蒼頡四目,是謂并明。
《春秋玄命苞》曰:目,肝之使。
又曰:舜重瞳子,是謂慈原,上應(yīng)攝提,下應(yīng)三玄。
《尚書大傳》曰:舜目四瞳子。
《論語隱義》曰:衛(wèi)蒯聵亂,子路興師往,有孤黯者當(dāng)師,曰:"子欲入耶?"曰:"然。"黯從城上下麻繩,釣子路半城,問曰:"為師耶,為君耶?"曰:"在君為君,在師為師。"黯因投之,折其左股,不死。黯開城,欲殺之。子路目如明星之光曜,黯不能前,謂曰:"畏子之目,愿覆之。"子路以衣袂覆目,黯遂殺之。
《史記》曰:吳王賜子胥屬鏤之劍以死,子胥仰天嘆曰:"嗟乎!抉吾眼,著吳東門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
又曰:趙王與秦王會沔池,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nèi)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秦王不懌,為一擊缶。
又曰:越王無疆與中國爭強(qiáng),北伐齊。齊威王使人說越王,越王不納,齊使者曰:"幸也越之不亡也!吾不貴其用知,如目之見毫毛而不自見睫也。今王知晉之失計,不知越之過,是目論也。"
又曰:大梁人尉繚曰:"秦王為人蜂準(zhǔn)(蜂,一作隆。)長目"。
又曰:漢王詣鴻門謝項羽,羽欲殺漢王,樊噲帶劍擁戟楯入軍門,披帷西向而立,瞋目視羽,鬢發(fā)上指,目眥盡裂。
又曰: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shù)里。
《楚漢春秋》曰:上過陳留,酈生求見,使者入通,公方洗足,問何如人?曰:"狀類大儒。"上曰:"吾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大儒也。"使者出,酈生瞋目案劍曰:"入!言高陽酒徒,非儒者!"
《漢書》曰:東方朔上書曰:"臣朔目若懸珠,齒如編貝。"
《東觀漢記》曰:杜根諫和喜(音喜,又許忌切。)鄧后以安帝宜親政事,太后大怒,囊盛撲殺之。根詐死三日,目中生蛆。
《魏志》曰:太祖與韓遂、馬超等單馬會語,左右皆不得從,惟將許褚。超負(fù)其力,陰欲前突太祖,素聞褚勇,疑從騎是。乃問:"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顧指褚,褚瞋目眄之,超不敢動。
又曰:張繡反,襲太祖營,典韋戰(zhàn)於門中。韋乃雙挾兩賊擊殺之,馀賊不敢進(jìn)。韋復(fù)前突殺數(shù)人,瘡重,瞋目大罵而死。
又曰:夏侯燉(音敦)從征呂布,為流矢所中,傷左目。時夏侯淵與燉俱為將軍,軍中號燉為盲夏侯。
《晉書》曰:王衍嘗因宴集,為族人所怒,舉摞(音罍)擲其面。衍初無言,引王導(dǎo)共載而去。然心不能平,在車中攬鏡自照,謂:"爾看吾目光乃在牛背上矣。"
王隱《晉書》曰:甘卓為揚(yáng)威將軍,歷陽內(nèi)史郡人陳訓(xùn)私語人曰:"甘公頭系視仰,目中有赤脈,當(dāng)危於兵,勿為將可也。"果為王敦所害。
又曰:王敦枉害刁協(xié)。及敦病,白日見協(xié)乘軺(音遙)車從吏騶詣敦,而仰頭瞋目。
鄧粲《晉紀(jì)》:阮籍能為青白眼,禮俗士輒以白眼對之?;玻抵?,聞籍不哭,見白眼,喜不憚而退。
蕭子顯《齊書》曰:褚淵有器度,不妄舉動。宅常失火。煙焰甚遍,左右驚擾,淵神氣怡然,索輿來徐去。輕薄子頗以名節(jié)譏之,以淵眼多白睛,謂之"白虹貫日"也。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曰:苻生驍果粗暴,昏酒無賴,祖洪甚惡之。生無一目,年七歲,洪戲之問侍者曰:"吾聞瞎兒一淚,信乎?"侍者曰:"然"。生怒,引佩刀自刺出血,曰:"此亦一淚也。"洪大驚。
《三國典略》曰:齊韓鳳、穆提婆、高阿那肱共處衡軸,號曰三貴。瞋目張拳,有啖人勢。
又曰:和士開常言曰:"瑯琊王目光弈弈,數(shù)步射人,向者暫對,不覺汗出。"
又曰:周武帝還自東伐。初遇疾,口不能言,臉垂覆目。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
《韓非子》曰:目見有百步之外,而不能見其眥。
《莊子》曰:溫伯雪子適齊,舍於魯,仲尼見之不言,子路問焉,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也。"
又曰: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糠瞇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夫仁義翻然,乃憒吾心,亂莫大焉。"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
又曰:存乎人,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
范子曰:掩目別黑白,雖一時中,猶不知天道也。
《慎子》曰:離朱之明,察毫末於百步之外,尺水不能見淺深,非目不足,其勢難睹也。
《尸子》曰:使目在足下,則不可以視。
又曰:舜兩眸子,是謂重明。
《孫卿子》曰:厭目而視者,視一以為兩。
《燕丹子》曰:樊於期聞荊軻之言,於是自剄,頭墮背后,兩目不瞋。
《韓子》曰:田駟欺鄒君,將殺之。田駟恐,告惠子。惠子見鄒君曰:"有人見君,則〈目枼〉(大葉切,閉目也。)其一目,奚如?"君曰:"我必殺之。"惠子曰:"瞽〈目枼〉兩目,君奚弗殺?""駟東欺齊侯,南欺荊王。駟之於人,瞽也,君奚惡?"乃弗殺。
又曰:古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鑒觀面。
又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目小可大,大不可小,舉事亦然。
又曰:楚莊王欲伐越,莊子曰:"王之伐越,何也?"王曰:"政亂兵弱。"莊子曰:"臣患知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弱亂,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知之如目也。"
《淮南子》曰:夫目察秋毫之末,而耳不聞雷霆之音;耳調(diào)玉石之聲,而目不見太山之高,何則?不小有所志,而大有所志也。
《孔叢子》曰:夫子適周見萇弘,言終而退。萇弘語劉文公曰:"吾觀仲尼有圣人之表,其狀河目而隆顙,是黃帝之形貌也。"
《郭子》曰:劉尹道、桓溫須如反猬毛,眼如紫石棱,自是孫仲謀一流人也。
《抱樸子》曰:眼能察天衢而不能周項領(lǐng)之間。
《蔣子語》曰:兩目不相為視。昔吳有二人評王者,一人曰好,一人曰丑,久之不決。二人各曰:"爾可來入吾目中,則好丑分矣。"王有定形,二人察之有得失,非茍相反,眼睛異耳。
袁準(zhǔn)《正書》曰:目以見小為明,耳以聽大為聰。
顧子《義訓(xùn)》曰:假天下之目以視,則四海毫末可見也。
《山海經(jīng)》曰:一臂國為人,一目中其面而居。(《括地圖》同。)
《太公金匱》曰:一目視則不明,一耳聽則不聰。
《呂氏春秋》曰:孟賁過于河,先其伍,船人怒,以楫〈乂虎〉(音乂。)其頭。中河,孟賁瞋目視船人M袖植、目烈、須指,(指,直。)舟人盡惕駭,播入於河。使船人知孟賁,不敢直視,涉無先者,又辱之乎?不知故也。
又曰:管子縛束於魯。鮑叔曰:"君欲霸王,則臣不若管夷吾。"桓公曰:"夷吾,寡人之賊也,射我者也。不可。"鮑叔曰:"夷吾為其君射人,若得之則彼亦將為君射人。"君不聽,鮑叔固讓,果聽之。於是使告魯曰:"管仲,寡人讎也,愿得而親加手焉。"魯許諾,乃使吏鞟其拳,膠其目,(以革囊其手也。)盛之以鴟夷,置之車中。至齊境,桓公使人以朝車迎之。
又曰:學(xué),使其目可以見;不學(xué),其見不若盲。
《春秋后語》曰:平原君對趙王曰:"沔池之會,臣察武安君之為人也,小頭而銳,瞳子白黑分明。小頭而銳,斷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見事明也。"
《列仙傳》曰:秦召魏公子無忌,不行,使朱亥奉璧一雙。秦王大怒,將朱亥著虎圈中。亥瞋目視虎,眥血出濺虎,虎終不敢以視。
《鄭玄別傳》曰:玄玄眉明目。
《董卓別傳》曰:卓會公卿,召諸降賊飯,行責(zé)降者曰:"何不鑿眼!"應(yīng)聲,眼皆落地。
趙至《自敘》曰:嵇康謂至曰:"卿頭小銳,瞳子白黑分明,覘占停諦,有白起風(fēng)。"
《列仙傳》曰:偓(於角切。)佺,(音筌。)槐山人,采藥,好食松實,而目更方。
又曰:赤斧,戎人也,為碧雞祠主簿,餌丹,身及曈子皆赤。
《神仙傳》曰:涉正,巴東人。入?yún)?,常閉目,弟子隨之?dāng)?shù)十年,莫有見開目者。有一弟子固請之,正為開目,音如霹靂,光如電照。弟子頓伏,良久乃起。
《竹林七賢傳》曰:王戎眸子洞徹,視日而眼照不虧。
《世說》曰:顧長康云:其哭桓宣武,眼如懸河究★。
又曰:康僧淵目深而鼻高,王承每調(diào)之。僧淵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淵;山不高則不靈,淵不深則不清。"
又曰:裴令俊有姿容,時人名之為王人。有疾至困,武帝使王夷甫往視之。王出。語人曰:"眸子閃閃如巖下電,精神挺動,體中故如惡耳。"
《語林》曰:王右軍見杜弘冶嘆曰:"面如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
《談藪》曰:王肅初歸國,謂陽大眼曰:"在南聞君之名,以為眼如車輪,今見,乃不異人。"大眼曰:"若旗鼓相望,瞋硇捃發(fā),足使君亡魂喪膽,何必大如車輪。"
又曰:后魏昭成帝常擊賊。流矢中目。賊破,執(zhí)射者至,左右欲剝割之。帝曰:"彼各為主,何罪?"乃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