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霜
《釋名》曰:霜,喪也,其氣慘毒,物皆喪也。
《說文》曰:{雨執(zhí)},(竹入反。)早雪。皚,霜雪之白者。
《易·坤卦》曰: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詩》曰:糾糾葛屨,可以履霜。鄭玄注曰:"魏俗,至冬猶謂葛屨可用履霜,利其賤也。"
又曰:九月肅霜。(肅,縮也,霜降而收縮萬物也。)
又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禮》曰:季秋之月霜始降,則百工休。(鄭玄注曰:謂膠漆之作仃。)
又曰:孟冬行秋令,則雪霜不時。
又曰:孟春行冬令,則雪霜大摯。
又曰: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鄭注云:感時念親也。)
又曰:天子大社,必受霜露,以達天地之氣也。
京房《易傳》曰:誅不原情,有霜附木,不下地。不教而誅,其霜反在草下。
又曰:興兵妄誅,厥災(zāi)不霜;圣賢遭害,其霜附木不下也。
《大戴禮》曰:霜是陰陽之氣也。陰氣勝陽則凝而為霜。
《春秋元命苞》曰:陰陽凝為霜。
又曰:霜以殺木,露以潤草。
《春秋考異郵》曰:霜者,陰精,冬令也。四時代謝,以霜收殺。霜之為言亡也,物以終身也。
又曰:僖公即位,隕霜不殺草,臣威強也。
《春秋感精符》曰:霜,殺伐之表。季秋霜始降,鷹隼擊,王者順天行誅,以成肅殺之威。
《孝經(jīng)援神契》曰:霜以挫物。
《五經(jīng)通義》曰:寒氣凝以為霜,霜從地升也。
《五經(jīng)鉤沉》曰:天霜樹落葉,而鴻雁南飛。
《家語》曰:霜降而婦功成,嫁娶者行焉。(季秋霜降,娶者始也?!对姟吩唬簩⒆訜o怒,秋以為期。)
《國語》曰:駟見而霣(于敏反。)霜,霣霜而冬裘具。賈逵曰:"駟,房星也。"
《漢武內(nèi)傳》曰:西王母云:"仙之上藥,玄霜絳雪。"
王子年《拾遺記》曰:廣延國有霜,色紺碧。
又曰:嵰(立儼反。)州霜甘。
又曰:員嶠之山名環(huán)丘,有冰蠶,以霜雪覆之,然后作繭,其色五采,織為文錦,入水不濡,以投火,經(jīng)宿不燎。唐堯之代,海人獻以為黼黻。
《莊子》曰: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fēng)寒。
《曾子》曰:陰氣勝則凝為霜。
《淮南子》曰:芝蘭以芳,未嘗見霜。(先霜刈之。)
又曰:圣人行於水無跡,眾人行于霜有跡。
又曰:至秋三月,青女乃出,降以霜雪。(高誘注曰:青女天神,青天玉女主霜雪也。)
又曰: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王系之獄,仰天哭。夏五月,天為之下霜。
《地鏡圖》曰:視屋上瓦獨無霜者,其下有寶。
《山海經(jīng)》曰:豐山有九鐘,霜降其鐘即鳴。
《命歷序》曰:桀無道,夏隕霜。
《師曠占》曰:春夏一日有霜雪者,君治政太嚴刻,大殺,天以示之。宜損威殺,重人命。
崔豹《古今注》曰:鷓鴣常向日而飛,畏霜露;夜棲則以樹葉覆其背上。
蔡邕《月令章句》曰:露凝為霜。
徐整《長歷》曰:北斗當(dāng)昆侖山,氣運注天下,秋冬為霜雪。
《唐書》曰:寧王憲疾,時京城寒甚,凝霜封樹。時學(xué)者以為,春秋雨木冰即此,是亦名樹介,言其象介胄也。憲見而嘆曰:"此俗謂樹者也。諺曰:樹稼達官怕,必有大臣當(dāng)之,吾其死矣。"十一月薨。
《琴操》曰:《履霜》者,伯奇之所作也。伯奇者,尹吉甫之子也。吉甫聽其后妻之言,疑其孝子伯奇,遂逐之。伯奇編水荷而衣,采楟。(音亭,山梨木也。)花而食之,清朝履霜,自傷無罪見放逐,乃援琴而鼓之。
《楚辭》曰:秋既戒之以白露,冬又申之以嚴霜。
《古艷歌辭》曰:秋霜白露下,桑葉郁為黃。
何瑾《悲秋夜》曰:霜凝條兮璀璀,露沾葉兮泠泠。
○雹
《釋名》曰:雹,炮(匹巧反,又音雹。)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蹙炮也。
許慎《說文》曰:雹,雨冰也,從雨包聲。
《禮》曰:仲夏行冬令,則雹動傷穀。
《傳》曰:昭四年正月,大雨雹。季武子問於申豐曰:"雹可御乎?"對曰:"圣人在上,無雹,雖有,不為災(zāi)。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覿而出之。其出入也時。今藏川池之冰,棄而不用。風(fēng)不越而殺,雷不發(fā)而震。雹之為災(zāi),誰能御之。"
《穀梁傳》曰:僖公二十九年秋,大雨雹。(雹者陰脅陽,臣侵君之象也。)
京房《易傳》曰:飛雹下盡樹木之枝、害五穀者,君賦斂刻民也。
焦貢《易林》曰:陰雨泥寒,常冰不溫,凌人惰怠,大雹為災(zāi)。
《尚書洪范五行傳》曰:陰陽相脅而為雹霰,盛陰而雪,凝滯而冰寒。陽氣薄之不相入,則散而為霰。盛陽,雨水溫暖而湯熱。陰氣脅之不相入,則轉(zhuǎn)而為雹。霰者,陽脅陰也;雹者,陰脅陽也。
又曰:人君妒賢疾善,在下謀上,則日蝕而雹殺走獸。
《春秋感精符》曰:大臣擅法則雨雹。
又曰:九月十月,日色青則寒,有雹雪。
《春秋考異郵》曰:陰陽專精,凝合成雹。雹之言合也。
《春秋漢含孳》曰:專一精并氣凝為雹。宋均注曰:"謂若魯僖公脅於齊,以妾為妻,尊重齊,勝無回曲之心,感陰水氣,乃使結(jié)而不解散。"
《史記》曰:景帝二年秋,雨雹,大者五寸,深二尺。
又曰:凡雹皆冬之愆陽,夏之伏陰也。
《漢書》曰:成帝河平二年四月,楚國雨雹,大如斧,蜚鳥皆死。
又曰:宣帝地節(jié)四年五月,山陽濟陰雨雹,如雞子,深二尺五寸,殺二十人,蜚(音飛,與飛同。)鳥皆死。
又:《漢書·五行志》曰:武帝元封三年,雹大如馬頭。
范曄《后漢書》曰:青龍見於御座軒前,又大風(fēng)雨雹,霹靂拔樹。張奐上疏曰:"臣聞風(fēng)為號令,動物通氣。水生於火,相須乃明。蛇能屈伸,配龍騰蟄。順至為休徵,逆來為殃咎,陽氣專用,則精凝為雹。故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或志寧社稷,或方直不回,前以讒勝,并伏誅戮,海內(nèi)默默,人懷震憤。昔周公葬不如禮,天乃動威。今武、蕃忠貞,未被明宥,妖眚之來,皆為此也。宜急為改葬,徙還家屬。其從坐禁錮,一切蠲除。又皇太后雖居南宮,而恩禮不接,朝臣莫言,遠近失望。宜思大義顧復(fù)之報。"天子深納奐言。
又曰:時頻有地震隕雹。蔡邕上封事曰:"臣聞天降災(zāi)異,緣象而至。霹靂雹數(shù)發(fā),殆刑誅繁多之所生也。"
又曰:安帝延光二年夏,京師及郡國三日大雨雹。
又曰:獻帝初平二年五月,雹如扇、如斗。
《東觀漢記》曰:和帝永元五年六月,郡國大雨雹,大如雁子。
又曰:韓棱,字伯師,除為下邳令。視事未期,吏民愛慕。時鄰縣皆雹傷稼,棱縣界獨不雹。
《晉書》曰:太元二十一年四月雨雹。時道子專政,奸佞競進,烈宗不能禁,終至大亂。
《晉中興書》曰:大興二年,海鹽雨雹,大如雞子。
崔鴻《前趙錄》曰:劉曜光初三年夏四月,長安雨雹,大如雞子。
《后魏書》曰:鮮卑兵投鹿俟,從匈奴三年,其妻在家有子,怪,欲殺之。妻言:"常行仰天視,而雹入口,吞之而生子,號檀石槐。"后遂為鮮卑大人。
郭氏《玄中記》曰:東方有柴都焉,在齊國,有山,山有泉水如井狀,深不測。至春秋時,雹從井中出,常敗五穀。人常以柴塞之,不塞柴則出也,故號為柴都。
《陳留風(fēng)俗記》曰:雍丘縣夏后公祠有神井,能興霧雹。
伏琛《齊地記》曰:安丘城南三十里有雹都淵,其雹或出,亦不為災(zāi)異。
《西京雜記》曰:鮑敞問董仲舒曰:"雹何物也?"曰:"陰氣脅陽也。"
《涼州異物志》曰:有一大人生于北邊,(在丁零北千五百里。)偃臥於野,其高如山,頓腳成谷,橫身塞川,(長萬余里,頓腳之間,乃成大谷。)近之有尖,銅雹擊之也。惟可遙看,不可到下,下則雷電流,銅鐵之丸為雹,以擊殺人。
《曾子》曰:陽之專氣為雹。雹者,氣之化也。
《淮南子》曰:北方之極有九澤,有積雪雹。
《孔叢子》曰:永初二年夏,河西縣大雨雹,皆如棬杯,大者或如斗。殺畜生雉兔,折樹木。於是天子責(zé)躬省過。
《風(fēng)俗通》曰:成帝問劉向曰:"俗說文帝時天下斷獄三人,米一斗一錢,有此事否?"對曰:"不然。后元年雨雹,如桃李,深三尺,尋景帝代之,不可為昇平。"
《歷代記》曰:石遵襲位於鄴,暴風(fēng)雨震電,雹如斗,其太武殿及兩廂端門,光艷照天,金石皆消,為火月余乃滅。
《紀年》曰: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礪。
《白虎通》曰:自上而下曰雨雹。
《風(fēng)角占》曰:徵動羽,有雹霜。
陳陸瓊《和張湖孰雹詩》曰:惟徵動羽,惟陰脅陽,雨冰作冷,凝氣為祥。
○虹霓
《釋名》曰:虹,攻也,純陽攻陰氣故也。陰陽不和,昏姻錯亂,淫風(fēng)流行,男女互相奔隨,則此氣盛。霓,齧也。其體斷絕,見於非時。此災(zāi)氣傷害物,如有所食齧。
《說文》曰: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陽氣也。
《河圖稽耀鉤》曰:鎮(zhèn)星散為虹霓,虹霓主內(nèi)淫。又霓者,氣也,起在日側(cè),其色青赤白黃。
《周書》曰:清明后十日虹始見,小雪日虹藏不見,虹不收藏,婦不專一。
《詩》曰:螮蝀在東,莫之敢指。(螮蝀,虹也。夫婦過禮則虹氣盛,君子見戒而諱之,莫之敢指。)
《禮》曰:小雪之日,虹藏不見。
又曰:玉氣如白虹,天也。
又曰:清明后十日虹始見。
《爾雅》曰:螮蝀,虹也。霓為挈貳。
《易通卦驗》曰:虹不時見,女謁亂公。虹者,陰陽交接之氣,陽唱陰和之象。今失節(jié)不見,似君心在房內(nèi)不修,外事廢禮失義,夫人淫恣而不敢制,故曰:"女謁亂公。"
《詩含神霧》曰:瑤光如霓貫月,感女樞,生顓頊。
《尚書考靈曜》注曰:日傍白者為虹,日傍青赤者為霓。
《春秋演孔圖》曰:霓者,斗之亂精也。斗失度,則投霓見。(宋均注曰:投,應(yīng)也。)
《春秋元命苞》:陰陽交為虹蜺。
《春秋運斗樞》曰:樞星散為虹蜺
蔡邕《月令章句》曰:虹,螮蝀也。陰陽交接之氣著於形色者也。雄曰虹,雌曰蜺。虹常依陰云,晝見於日沖,無云不見,大陰亦不見。霓常依蒙濁,見日旁,白而直曰白虹。凡日旁者,四時常有之。惟雄虹起季春見,至孟冬乃藏。
《史記》曰: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如淳注曰:"虹,臣象;日,君象。"
《烈士傳》曰:荊軻發(fā),后太子見虹貫日不徹,曰:吾事不成矣。"后聞軻死,事不立,曰:"吾知之矣。"
《漢書》曰;武帝游東萊,臨大海,是歲虹氣蒼黃色,若飛鳥集城陽宮南。
又曰:上官桀謀廢昭帝,迎立燕王,是時天雨,虹下屬宮中飲水井,井水竭。
又曰:《天文志》曰:虹蜺者,陰陽之精光。(如淳注曰:雄曰虹,雌曰霓。)
張璠《漢紀》曰:靈帝光和元年,虹晝見御坐殿庭前,色青赤,上引蔡邕問之,對曰:"虹霓,小人女子之祥。"又名臣蔡邕奏曰:"有黑氣墮溫德殿東,庭中如車蓋騰起奮迅,五色,有頭,體長十余丈,形似龍。占者以虹霓對,虹著於天而降於庭。以臣之聞,則天所投虹者也。"
《吳志》曰:諸葛恪攻新城不克,引軍出往東興,有蛇見其船,還拜蔣陵,白虹復(fù)繞其車。(《吳錄》云:恪曰,虹何為此來哉!果為孫峻所誅。)
《晉陽秋》曰:建武元年,虹長彌天。
《晉·安帝紀》曰:義熙二年七月,夜,彩虹出西方,蔽月。
《前涼錄》曰:張駿六年有彩虹五里,隆隆如鐘鼓之聲。
沈約《宋書》曰:劉義慶在廣陵有疾,而白虹貫城,野麕入府。心甚惡之。因自陳求還。
《莊子》曰:陽炙陰為虹。
《文子》曰:天地二氣即成虹,人二氣即生病。
《淮南子》曰:昔者馮夷,大丙之御也。(皆古得道,能御陰陽。)乘雷車,駕云虹。
又曰:太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二皇:伏羲、神農(nóng)。)天神與化游以撫四方,是故虹霓不出,賊星不行,(賊星,妖星。)含德之所致也。(含,懷也。)
又曰:虹蜺者,天之忌也。
《孟子》曰:湯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民之望湯也,若大旱之望云霓。
《戰(zhàn)國策》曰:唐睢謂秦王曰:"聶政刺韓相,白虹貫日。"
《搜神記》曰:孔子修《春秋》,制《孝經(jīng)》,既備,齋戒向北斗星而拜,告?zhèn)溆谔?。天乃有赤氣如虹,自上而下,化為玉璜,上有刻文??鬃庸蚨苤?/p>
又曰:廬陵巴丘民陳濟者,作州吏。其婦姓秦,獨在家,忽疾病,恍惚發(fā)狂,后漸差,常有一丈夫,長大,儀貌端正,著絳碧袍,彩色炫燿,來從之。常相期於一山澗之旁,至于寢處,不覺有人道感接,忽忽如眠耳。如是積年,春每往期會,不復(fù)畏難。比鄰人觀其所至,輒有虹見。秦云至水側(cè),丈夫金瓶引水共飲,后遂有娠,生兒如人,多肉,不覺有手足。濟尋假還,秦懼見之,乃內(nèi)兒著甕中。因見此丈夫以金甕與之,令覆兒。濟時醉眠在牖下,聞人與秦語,語聲至愴,濟亦不疑也。又丈夫語秦云:"兒小,未可得將去,不須作衣,我自衣之。"即以絳囊與裹之,令可時出與乳,于時風(fēng)雨晦冥,鄰人見虹下其庭。秦常能辨佳食,肴饌豐美,有異於常。丈夫復(fù)少時將兒去,亦風(fēng)雨晦冥。人見二虹出其家,從此遂疏。
《異苑》曰:古語有之曰:"古者有夫婦,荒年菜食而死,俱化成青虹,故俗呼為美人"。
又曰:晉陵薛愿,義熙初有虹飲其斧奧,吸響便竭。愿輦酒灌之,隨投便竭,吐金滿器。於是災(zāi)弊日祛而豐富歲臻。
《述異記》曰:有黑虹下樂輯營,少日輯病卒。
《紀年》曰:晉定公十八年,青虹見。
《瑞應(yīng)圖》曰:大虹竟天,握登見之,意感生帝於姚墟。
《太玄經(jīng)》曰:紫霓圍日,其疾不割。
《雜兵書》曰:日暈有白虹貫內(nèi)出外者,從所止戰(zhàn)勝。
《華陽國志》曰:李特生長子蕩,字仲平;少子雄,字仲俊。初特妻羅氏妊雄,夢雙虹自地升天,一虹中斷。羅曰:"吾二兒有先亡者,有貴者。"后雄王蜀。
《黃帝占軍訣》曰:攻城,有虹從南方入飲城中者,從虹攻之勝。白虹繞城不匝,從虹所在擊之勝。謹守其缺,賊乃從其地破走。
《文子》曰:父無喪子之憂,兄無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婦人不孀;虹蜺不見,盜賊不行。含德之所致也。
《楚辭》曰:青云衣兮白霓裳。
《楚辭·天問》曰:白霓嬰茀,胡為此堂?(王逸注曰:蜺,云之有色似龍者,茀,白云逶迤似蛇者,言有此霓茀氣氣逶迤相嬰,何為于此堂乎?蓋屈原所見祠堂也。)安得失夫良藥,不能固臧?(臧,善也。崔文子學(xué)仙於王子喬,子喬化為白虹,而加嬰茀持藥與崔文子。文子驚怪,引戈擊霓中之,因墮其藥,俯而視之,王子喬之履也。故言得藥之善也。)
揚雄《甘泉賦》曰:曳虹彩之流離。
左思《吳都賦》曰:虹霓回帶於云館
潘尼《苦雨賦》曰:收絳霓於漢陰
楊文《云賦》曰:浮素霓之逶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