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雷
《釋名》曰:雷者,如轉(zhuǎn)物有所硠(音郎)雷之聲也。
《說文》曰:霆,雷余聲鈴鈴,所以挺出萬物。
《易》曰: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致刑。
又曰:震為雷。
又曰:動萬物者,莫疾乎雷。
又曰:鼓之以雷霆。
又曰:洊(慈見反。)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又曰:震來虩虩。(詐逆反。)
又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
又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
又曰:云雷,《屯》。君子以經(jīng)綸。
又曰:雷在地中,《復(fù)》。先王以至日閉關(guān),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又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又曰:"震驚百里,"驚遠(yuǎn)而懼邇也。
又曰:雷以動之。
又曰:雷雨之動滿盈。
又曰:雷風(fēng)不相悖。
又曰:雷風(fēng)相薄。
又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書》曰:納于大麓,烈風(fēng)雷雨弗迷。
《詩》曰:殷其雷,在南山之陽。
又曰:虺虺其雷。
《禮》曰:仲春,日夜分,雷乃發(fā)聲,先雷三日,奮木鐸以令兆民曰:"雷將發(fā)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必有兇災(zāi)。"(主戒婦人有娠者,止猶動靜。)
又曰:君子若有疾風(fēng)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謂敬天之怒。)
又曰:秋分之日,雷乃收聲。
《傳》曰:藏冰以時(shí),則雷出不震;棄冰不用,則雷不發(fā)而震。
《穀梁傳》曰:陰陽相薄,感而為雷,激而為霆。
《爾雅》曰:疾雷為霆。郭璞注曰:"疾雷謂雷之急激者。"
《論語》曰:迅雷風(fēng)烈必變。
京房《易傳》曰:當(dāng)雷不雷,陽德弱也。
又曰:五星占雷電殺人何?雷,天拒難折沖之臣也。君承用節(jié)度,即雷以節(jié);暴人威福,則雷電殺人。
《易妖占》曰:天冬雷,地必震。教令撓則冬雷,民饑。
《書·洪范》曰:雷於天地為長子,以其首長,萬物與其出入也。雷出地百八十三日而復(fù)入,入則萬物亦入;入地百八十三日而復(fù)出,出則萬物亦出。此其常經(jīng)也。
又曰:秦二世元年,天無云而雷。雷,陽也;云,陰也。有云然后有雷,象君臣也。故云雷相讬,陰陽之合也。今二世不恤人,人臣叛之,故無云而雷也。
又曰:凡大風(fēng)雷雨為不敬也。
又曰:春后十日,雷乃發(fā)聲。
又曰:正月雷微動而雉雊。
又曰:夫雷,人君相也,入能除害,出能興利。
《尚書中候》曰:秦穆公出狩,天震,大雷下,有火化為白雀,銜丹書集公車。
《大戴禮·夏小正》曰:雷震雉鳴,雊,鼓其翼也。正月必雷,不必聞,惟雉必聞之。
《春秋元命苞》曰:陰陽合為雷。
《春秋合誠圖》曰:軒轅星,主雷雨之神。
《論語讠韱》曰:雷震百里聲相附。宋均注云:"雷動百里,故因以制國也。雷聲,謂諸侯之政教所至相附也。"
《史記》曰:高祖母劉媼常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shí)雷電晦冥,太公往視,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娠,遂孕高祖。
《漢書》曰:迅雷妖風(fēng),怪云變氣。此皆陰陽之精,本在地而上發(fā)于天。
《續(xù)漢書》曰:桓帝建和三年六月乙卯,雷震憲陵寢屋。是時(shí),梁太后聽兄冀誅李固、杜喬。
《晉書》曰:晉人王褒母生時(shí)畏雷,至母終后,天雷,輒繞墓曰:"褒在此,褒在此!"
《齊書》曰:永明八年六月十日晡時(shí),雷有黃光照地,狀如金色,占曰:"人君有德,"或謂之榮光。
周裴《汝南先賢傳》曰:蔡順母平生畏雷,自亡后,每有雷震,順輒環(huán)冢泣曰:"順在此。"
《韓詩外詩》曰:東海之上有勇士,曰菑丘,以勇游于天下。過神淵飲馬,馬沉,去朝服,拔劍而入,三日三夜,殺二蛟一龍而出,雷神隨而擊之,十日十夜,眇其左目。
王歆《孝子傳》曰:竺彌,字道綸。父生時(shí)畏雷,每至天陰,輒馳至墓,伏墳哭,有白兔在其左右。
《搜神記》曰:義興人周永和出行,因日暮,路旁小屋中有女子留宿。一更后,有喚阿香,女應(yīng)諾,"官喚女推雷車"。女遂辭周云:"有官事須去。"俄而大雷。既明,周自異其處,返尋,惟見一新冢,冢上有馬跡。
東方朔《神異經(jīng)》曰:八方之荒有石鼓,其徑千里,撞之,其音即雷也。天以此為喜怒之威
盛弘之《荊州記》曰:朝陽縣樊重母畏雷,重為母立石室以避之,悉以文石為階砌,至今猶存。
孟奧《北征記》曰:凌云臺南角一百步,有白石室,名"避雷室"。
又曰:臨賀有石方二丈,石有磨刀斧跡,春夏常明凈,其跡甚新。秋冬則苔穢,故為雷公磨石。
《莊子》曰:陰陽交爭為雷。
《文子》曰:夫目察秋毫之末,耳不聞雷霆之聲;耳調(diào)金石之音,目不見太山之形。小有所志,必大有所忘。
《曾子》曰:陰陽之氣俱,則為雷。
《淮南子》曰:陰陽相薄,感而為雷。
又曰:蔭不祥之木,為雷霆所撲。
又曰:庶女叫天,雷電下?lián)簦肮_殞,支體傷折,海水大出。(庶賤之女,齊之少寡婦人也。無子不嫁,事姑謹(jǐn)敬,姑無男有女,女利母財(cái),令母嫁婦,婦終不肯。女殺母以誣寡婦,婦不能自明,冤結(jié)叫天,天為作雷電下?lián)艟肮_。殞,壞之也。傷毀景公支體,水為之溢。)
又曰:雷霆之聲可以鐘鼓寫也。風(fēng)雨之變可以音律和也。
《抱樸子》曰:雷,天之鼓也。
《鹖冠子》曰:昔者有道之君取政,非取于耳目也。夫耳之生聰,目之生明。兩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孫子》曰:擊電無停光,疾雷無余聲。
《河圖帝通紀(jì)》曰:雷,天地之鼓。
《河圖》曰:玉虎晨鳴,雷聲也。
又曰:黃帝以雷精起。
《六韜》曰:武王伐紂,雨甚雷疾,武王之乘,雷震而死。周公曰:"天不祐周矣!"。太公曰:"君秉德而受之,不可如何也。"
伏侯《古今注》曰:成帝建始四年,無云而風(fēng),天雷如擊連鼓,音可四五刻,隆隆如車聲。
《山海經(jīng)》曰:羭(音榆)次之山有鳧名橐{非巴},服之不畏電。({非巴}音肥、匪、備三音。)
又曰:飛魚如豚,赤文無羽,食之辟兵,不畏雷。
《師曠占》曰:春雨初起,其音恪恪,霹靂者,所謂雄雷,旱氣也。其鳴依依,音不大,霹靂者,謂之雌雷,水氣也。
又曰:春分有音如雷非雷,音在地中,其所住者,兵起其主,無云而雷,名曰天狗。行不出三年,其國亡。
又曰:初,雷從金門起,上旬旱,下田熟,一曰歲中兵革起也。
《風(fēng)俗通》曰:雷不蓋醬。俗說令人腹中雷鳴。
《世說》曰:曹爽將誅,夢二虎銜雷公,若二升碗放著庭中。
《華陽國志》曰: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shù)也。"先主方食,尖匕箸。會雷大震,先主曰:"圣人言迅雷風(fēng)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致此!"公亦悔失言。
《酈炎對事》曰:或曰:"雷震驚百里,何以知之?"炎曰:"以其數(shù)知之:夫陽動為九,其數(shù)三十六;陰靜為八,其數(shù)三十二。一陽動二陰,故曰百里雷。"
《雜兵書》曰:雷電霹靂,破軍中樹木屋舍者,徙去,吉也。雷電風(fēng)所從來不可逆而相代,宜慎之也。
《物理論》曰:積風(fēng)成雷。
王充《論衡》曰:子路感雷精而生,尚剛好勇,親涉衛(wèi)難,結(jié)纓而死,孔子聞而覆醢,每聞雷鳴乃中心惻怛,亦復(fù)如之。故后人忌焉,以為常也。
又曰:盛夏之時(shí),雷電疾擊殺人,謂之有陰過;飲食不潔則天怒,殺之。隆隆之聲,天怒之音也。此虛言也。道士劉春,楚王英使食不潔,春死,未必遇雷也。建武四年六月夏,雷擊會稽鄞縣羊五頭,羊有何陰過而雷擊之乎?俗以為天取龍殺人,罰陰過,與取吉兇不同,非實(shí)道也。
又曰:圖畫之工,圖雷之狀,累累如連鼓形。
又曰:一人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椎之。世人信之,莫不謂然。始復(fù)原之,虛妄之象也。
○霹靂
《釋名》曰:霹靂,折也。震,戰(zhàn)也。所擊輒破。若攻戰(zhàn)也。
《說文》曰:震,霹靂折物也。
《穀梁傳》曰:震雷為。
《爾雅》曰:疾雷為霆霓。(郭璞曰:雷之急激者為霹靂。)
《春秋繁露》曰:王言下不從,則金不從革,而秋多霹靂。霹靂者,金氣,其音商,故應(yīng)霹靂。
《五經(jīng)通義》曰:震與霆,皆霹靂也。
《晉安帝紀(jì)》曰:義熙二年六月,震太廟鸮尾,徹壁柱,若有文字。
《晉朝雜事》曰:元康七年,霹靂破城南高禖石。高禖,中宮求子象也。賈后將誅之應(yīng)。
曹嘉之《晉紀(jì)》曰:諸葛誕以氣邁稱,常倚柱讀書。霹靂震其柱,誕自若。
《列女后傳》曰:河南李叔卿為功曹,應(yīng)舉孝廉。同時(shí)應(yīng)人害之,使婢宣言叔卿淫其寡妹。同舉人詣尹,以骨肉相奸,不合應(yīng)孝廉。叔卿杜門自絕,女妹傷被淫之名,遂到府門自殺,叔卿亦自殺,明已無愆也。后三年,霹靂殺害叔卿者,以其死尸置叔卿冢前。其家收而葬之,秋又雷發(fā)其冢。
《玄中記》曰:玉門之西有一國,國中有山,山上有人,歲歲出石〈石朁〉(子林反)數(shù)千輸廟中,名曰霹靂〈石朁〉。給霹靂用,從春雷出,砧日減,至秋而盡。
《搜神記》曰:扶風(fēng)楊道和,夏于田中值雨,霹靂下?lián)糁?,道和以鋤格,折其左肱,遂落地,不得去。色如丹,目如鏡,毛角,長三尺,狀如六畜,似獼猴。
《續(xù)搜神記》曰:吳興人章荀者,五月中于田耕,以飯?zhí)}置菰里。晚于菰中伺之,見一大蛇偷其食。荀即以鉟(步悲反)叉之,蛇便走,去。荀乘船逐之,至一坂,有穴,蛇便入穴,但聞號哭,云人斫傷某甲,或云當(dāng)如何,或云付雷公,令霹靂殺奴。須臾,云雨冥合,震電傷荀。荀于是跳梁大罵云:"天公!我貧窮展力耕墾,蛇來偷食我飯,罪在蛇,反來霹靂我,是無知!雷公若來,今當(dāng)以鉟斫汝腹破。"須臾,云雨輒開,乃更霹靂向穴中,諸蛇死者數(shù)十。
《莊子》曰:陰陽錯行,天地大駭。於是有雷有霆。
劉義慶《世說》曰:夏侯玄,字太初,嘗倚柱讀書。時(shí)暴雨,霹靂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玄神色無變,讀書如故。
《異苑》曰:佛佛虜兇虐暴忍,常自言,國名佛佛,則是狒中之佛。尋被震而死,既葬,而后就冢中,霹靂其柩,引身出外,題背四字,表其兇逆之國也。
又曰:滕放,太元初,夏枕文石枕臥,忽暴雨雷震其枕,枕四解,傍人莫不怖懾。而放微覺有聲,不足為驚。
又曰:元嘉十九年,京口霹靂殺人,亦自題背。
《世說》曰:王丞相見郭景純:"君可試為作一卦。"卦成,郭意惡,云:"公有震厄。"王問:"可有消伏理否?"郭曰:"公能命駕西出數(shù)里,得一柏樹,截短如公長,置寢處,災(zāi)可消。"王悉依其言。數(shù)日中果震,柏樹碎門內(nèi),子弟皆稱慶。
桓譚《新論》曰:天下有鸛鳥,群國皆食之,三輔俗獨(dú)不敢取之?;蛉〖蠢着Z起,原夫天不獨(dú)左彼而右此,殺鳥適與雷遇耳。
《博物志》曰:九真有貍牛出谿上,或斗岸上家牛,皆怖?;蛘诓叮磁Z,號曰"神牛"。
《山海經(jīng)》曰:半石之山有草,名曰嘉榮,服之不畏霆。(不畏霹靂。)
《琴操》曰:楚高膏粱子出游九皋之澤,覽漸水之臺,張罛置罟于荊山,臨曲池而漁。而疾風(fēng)霣(于敏反)。雹,雷電奄冥,天火四起,霹靂下臻。玄鶴翔其前,白虎吟其后。乃援琴而歌嘆,作《霹靂引》。
《正論》曰:里語云:州縣符,如霹靂;得詔書,但掛壁。
○電
《釋名》曰:電,殄也,乍見則殄滅也。
《說文》曰:電,陰陽激耀也。從雨,甲聲。
《易》曰:離為電。
又曰: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致刑。
《詩》曰:燁燁震電。
《禮記·月令》曰:春分之日玄鳥至,后五日,雷乃發(fā)聲,后五日始電。
《傳》曰:隱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電。
《易稽覽圖》曰:陰陽和合,為電輝輝也。其光長。
《春秋元命苞》曰:陰陽激為電。
《史記·天官書》曰:電者,陰陽之動也。
《帝王世紀(jì)》曰:黃帝有熊氏母曰附寶,有蟜氏之女也。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而孕。
《漢書·李尋傳》曰:尋說王根曰:"竊見往者盛冬雷電,潛龍為孽。"
《晉書》曰:王戎幼而穎悟,神彩秀徹,視日不眩,裴楷目之曰:"戎眼爛爛如巖下電。"
《神異傳》曰:東王公與玉女投壺,誤而不接,天為之笑,開口流光,今電是也。
《漢武內(nèi)傳》曰:西王母曰:"東方朔為太山仙官,太仙使至方丈,助三天司命。朔但務(wù)山水游戲,擅弄雷電,激波揚(yáng)風(fēng),風(fēng)雨失時(shí)。"
《西京雜記》曰:董仲舒曰:"太平之世,電不眴目,宣示光輝而已。"
《莊子》曰:陰氣伏于黃泉,陽氣上通于天,陰陽分爭,故為電。
《文子》曰:腎為電,主鼻。
《曾子》曰:陰陽交則電。
《抱樸子》曰:良將去如收電,可見不可追;立如丘山,可瞻不可動。
《淮南子》曰:電以為鞭策。(電擊反也。)
《物理論》曰:風(fēng)清熱之氣,散為電。
《楚辭》曰:凌驚雷,軼駭電。
揚(yáng)雄《河?xùn)|賦》曰:奮電鞭,驂雷輜,鳴洪鐘,建五旗。
張衡《思玄賦》曰:凌驚雷之砊(苦浪反。)礚(苦大反。)兮,弄狂電之淫裔。
傅玄詩曰:童女掣電。
夏侯孝若《電賦》曰:攢云間而飛火,絳煙起於云中。
曹毗《霖雨詩》曰:紫電光牖飛,迅雷中天奔。
顧愷之《電賦》曰:天怒行凌,云赤光發(fā)。
李颙詩曰:黮(徒感反。)(徒對反。)重云陰,碎棱震電〈口宅〉。(陟嫁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