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賦《歸去來》,有其詞而無其聲。余治東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獨鄱陽董毅夫過而悅之,有卜鄰之意。乃取《歸去來》詞,稍加檃括,使就聲律,以遺毅夫。使家童歌之,時相從于東坡,釋耒而和之,扣牛角而為之節(jié),不亦樂乎?
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歸去來,誰不遣君歸。覺從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歸路,門前笑語喧童稚。嗟舊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閉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鴻飛。云出無心,鳥倦知還,本非有意。
噫!歸去來兮。我今忘我兼忘世。親戚無浪語,琴書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嶇,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觀草木欣榮,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不自覺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誰計。神仙知在何處?富貴非吾志。但知臨水登山嘯詠,自引壺觴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還止。
此詞檃括陶淵明《歸去來辭》而成。檃括,就是就原有的文章加以剪裁改寫。此詞僅微改《歸去來辭》語句,不改其意,使之符合聲律。
此詞主旨即是“歸去來”。蘇軾之愛陶淵明,在于欣賞他的棄官歸隱。蘇軾在仕途中挫傷累累,太需要解脫,“歸去來”便是他撫慰心靈的最佳方法,逃避現(xiàn)實的最佳途徑。全詞從未歸以前之誤、去彼來此之急寫起,一直寫到歸來游賞之趣,田園之樂,及家人相聚之歡,最后以隨緣自適作結,寫得周到而渾成。盡管詞意全系出自《歸去來辭》,但抒寫的是自己的懷抱,與胸中無此境界,徒以檃括為趣不同。
陶淵明《歸去來辭》的文字,可說非常精練,沒有一句廢話。在這種情況下要加以檃括,有著相當高的難度,非一般人能為之。蘇軾檃括此作的高妙處,在他融合了《歸去來辭》的“序”與“正文”的精旨。譬如,《哨遍》的首句“為米折腰”,概括了陶淵明史傳的可靠記載;次句“因酒棄家”,凝縮了“序”文的“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等語;第三句“口體相交累”,從“序”一下過渡至“正文”,除了味道不變,甚至還有導入主境的妙效。所以說,蘇軾改寫《歸去來辭》,實際是一種藝術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