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叟談五經(jīng),白發(fā)死章句。
問以經(jīng)濟策,茫如墜煙霧。
足著遠游履,首戴方山巾。
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
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嘲魯儒。唐代。李白。 魯叟談五經(jīng),白發(fā)死章句。問以經(jīng)濟策,茫如墜煙霧。足著遠游履,首戴方山巾。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魯?shù)乩羡耪務(wù)摗段褰?jīng)》,白發(fā)皓首只能死守章句。問他經(jīng)國濟世的策略,茫茫然如同墜入煙霧。腳穿遠游的文履,頭戴方山的頭巾。沿著直道緩援邁步,還沒抬腳,已掀起了塵土。秦相李斯不重用儒生,你也不是達于時變的通儒叔孫通,和我原本就不是同流。什么適合時代的形勢都未曉得,還是回到汶水邊去躬耕吧。
魯,春秋時魯國,在今山東省南部。魯儒,魯?shù)氐娜迳?/p>
魯叟,魯?shù)氐睦项^子,指魯儒。五經(jīng),指五部儒家經(jīng)典,即《詩》、《書》、《禮》、《易》、《春秋》。
章句,分析古書章節(jié)、句讀。死章句,老死于章句之學中。
經(jīng)濟策,治理國家的方略。茫,茫然,模糊不清的樣子。
著(zhuó),穿。遠游履(lǚ),鞋名。
方山巾,古代一種方形頭巾。
從,沿著。
“緩步”“未行”兩句意為:慢吞吞地沿著直路踱著,未邁開腳步,寬大袖已拂起了地上的灰塵。
秦家丞相,指李斯。
褒衣,儒生穿的一種寬大的衣服。褒衣人,指儒生。
叔孫通,漢初薛縣(今山東棗莊薛城)人。
殊倫,不是同一類人物。汶水,今山東大汶河。汶水濱,指魯儒的故鄉(xiāng)。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 .李白詩全譯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46-947 .
《嘲魯儒》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末年李白移居東魯不久,有人認為此詩作于開元二十五年(727年)。李白寓居的瑕丘,就是今天的兗州,其地距孔子故里曲阜不過數(shù)十里之遙,正是“盛產(chǎn)”儒生的地方。李白來到這里,見到大批“魯儒”,一旦與之交接,心所鄙之,因此寫詩以諷。
參考資料:
1、周嘯天 等 .唐詩鑒賞辭典補編 .成都 :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0 :166-168 .
2、詹福瑞 等 .李白詩全譯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46-947 .
這是一首諷刺詩,諷刺的對象是東魯(今山東)的儒生。魯?shù)赜腥逭唠m皓首窮經(jīng),卻死守章句,不懂經(jīng)邦治國之策。李白自視有“經(jīng)濟之才”、“王霸大略”,或曾受到某“魯儒”的輕視和嘲笑,故以此詩反譏之。
開頭四句說,那些白發(fā)蒼蒼的“魯叟”們,言必稱“五經(jīng)”,他們以畢生的精力,將《詩》、《書》、《禮》、《易》、《春秋》這幾部儒家圣賢之書的章句背得滾瓜爛熟,學問可算是很大了。但是,假如向他們請教一下經(jīng)國濟世的方略,就如墜煙霧,茫然不知所對。這里將魯儒的精通經(jīng)書和不諳時務(wù)相對比,揭示了他們的無能本質(zhì)。
然而,標志著儒生身分的儀容卻是絲毫馬虎不得的。詩人接著以漫畫筆法,活靈活現(xiàn)地描摹了魯儒們迂腐可笑的舉止:他們腳下穿著文飾考究的遠游履,頭上戴著平整端重的方山巾,不慌不忙,很有風度地上了大路,寬大的襟袖拖在地上,步子還未邁動,先揚起了一片塵土。魯儒們故做莊嚴的神態(tài)與其實際上給人的滑稽感構(gòu)成的對比,產(chǎn)生出一種喜劇效果;同時,魯儒們外表的矜持與其內(nèi)里的無能構(gòu)成的對比,又更加突現(xiàn)了他們的迂闊。
詩末六句,是詩人對魯儒的評論,并且將自己擺進去與魯儒加以對比,在這種對比中表達自己的積極用世思想。詩中采用了以古喻今的寫法:當年秦始皇曾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令沒收天下的《詩》《書》等儒家之書,誰敢違抗,就施以黥刑,并被罰去筑城。當時,那些褒衣博帶的儒生確是吃了苦頭。李白對魯儒們說:正像秦代那些儒生們的可悲遭遇一樣,你們這些人斷然得不到朝廷的器重;我雖然也崇奉儒學,但卻要效法叔孫通,干一番輔弼朝廷的事業(yè),絕不與你們?yōu)槲椤D銈兗热粚r務(wù)一竅不通,那么,就請回到老家的汶水邊上種田去吧!結(jié)尾二句的嘲諷是極其辛辣的,令人如見魯儒們的窘態(tài),和李白飛揚跋扈的神情,也感受到了他的宏偉理想所迸發(fā)出的精神力量。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集義齋。魏晉。張載。 小齋新創(chuàng)得新名,大筆標題字勢輕。養(yǎng)勇所期戾孟子,動心那肯詫齊卿。川流有本源源聽,月入容光處處明。此道幾人能仿佛,浪言徒遣俗儒驚。
訴衷情·茫茫云海浩無邊。宋代。趙師俠。 茫茫云海浩無邊。天與誰相連。舳艫萬里來往,有禱必安全。專掌握,雨晹權(quán)。屬豐年。瓊卮玉醴,饗此精誠,福慶綿綿。
贈秀卿 其四。清代。孫原湘。 屈指春光到畫闌,玉郎車馬上長安。歸期縱說相逢早,隔歲先愁欲別難。夢雨愿隨行李去,淚珠偷共燭花彈。才人標格知多少,不似伊家耐細看。
題崇壽寺。南北朝。王寂。 紫霞山寺久不來,往昔破碎今摧頹。一缽殘僧飫藜藿,百身古佛眠莓苔。門楣金烏經(jīng)雨泣,殿脊鐵鳳含風哀。安得使君鞭紫馬,咄嗟檀施隨緣來。
同苗發(fā)慈恩寺避暑。唐代。李端。 追涼尋寶剎,畏日望璇題。臥草同鴛侶,臨池似虎溪。樹閑人跡外,山晚鳥行西。若問無心法,蓮花隔淤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