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室雪晴送王寧。唐代。李頎。 少室眾峰幾峰別,一峰晴見一峰雪。隔城半山連青松,素色峨(é)峨千萬重。過景斜臨不可道,白云欲盡難為容。行人與我玩幽境,北風(fēng)切切吹衣冷。惜別浮橋駐馬時,舉頭試望南山嶺。
少室山峰三十六,其中幾峰更特別。
一峰晴朗陽光照,一峰皚皚鋪白雪。
隔城遙望半山上,處處青松連青松。
余輝斜照景色美,妙不可言趣無窮。
白云幾縷有還無,山光變化難形容。
王寧與我興致高,賞玩幽境忘啟程。
北風(fēng)呼嘯聲凄厲,吹在身上透骨冷。
浮橋依依惜別時,緊勒轡頭馬不行。
不忍離別頻回首,含情眺望南山嶺。
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縣北,東距太室山約10公里,有三十六峰,山北麓五乳峰下有少林寺。王寧:生卒事跡不詳。
少室眾峰:《河南通志·山川上·河南府》:“少室山,在登封縣西十七里,一名季室,見《山海經(jīng)注》,一名負(fù)黍山,有負(fù)黍城在其南。周圍方百里,上有三十六峰?!?/p>
幾峰別:謂眾峰中有幾峰更為奇異。少室山有三十六峰,主峰玉寨山1500多米,為嵩山最高峰。別:格外不同。
見:同“現(xiàn)”。
隔城半山:指為城所隔,只能見到半山。隔城:有城郭阻隔。
峨峨:盛多貌。
過景:落日余輝。
不可道:妙不可言。
難為容:難以形容其狀。
行人:指王寧。
幽境:清幽的勝境。
切切:象聲詞,形容聲音輕細(xì)、凄切、急促。
參考資料:
1、張學(xué)文.唐代送別詩名篇譯賞:重慶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45-47
2、[唐]李頎著.李頎集校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9:101-102
此首五言古詩,寫少室山雪后初晴,詩人送友王寧遠(yuǎn)行時所作。
參考資料:
1、麻守中,張軍主編.歷代旅游詩文賞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31-33
隔城半山連青松,素色峨峨千萬重。
開頭兩句,勾勒出少室山山峰眾多,晴雪不同的總的景象。
“少室眾峰幾峰別,一峰晴見一峰雪?!鄙偈疑接腥?,形態(tài)各異,有“九頂蓮花砦”,有“旗、鼓、劍、印、鐘”五峰,還有被譽(yù)為嵩山八景之一的“少室晴雪”。但是詩人不是寫少室山峰各種奇異的形態(tài),而是寫少室諸峰雪后的奇姿麗容,雪后的少室眾峰并不完全相同,有一些山峰和其他山峰有明顯的區(qū)別?!耙环迩缫娨环逖?,雪后初晴,少室諸峰,有的因冬日晴暖,陽光照射而積雪溶化,現(xiàn)出了青翠秀美的本來面貌,也有的山峰因陽光不足,依然被白雪覆蓋,在日光映照下,紅裝素裹,更加綺麗多姿。詩人寫雪后少室眾峰,能從大處著筆,寫出眾峰同中之異,別具特色。
第三,四句是對第二句的展開,以“半山青松”寫晴峰,以“素色峨峨”應(yīng)雪峰,一個“連”字,寫出晴峰的廣袤,兩個“峨”字,突出雪峰的高峻,在色彩上青白相間,非常素美。
“隔城半山連青松,素色峨峨千萬重?!比绻f頭兩句,詩人好象從高處俯瞰少室諸峰的雪景,那么這兩句詩則換了一個角度,從城中遙望少室諸峰。從城內(nèi)望山,因?yàn)橛谐枪韪粢暰€,只能見到山的上一半,這半山峰上布滿了青松,在一片銀白的世界里,更顯得蒼翠挺拔,剛毅頑強(qiáng);而周圍的山巒,重重疊疊,盡被白雪染成素色,青峰白雪,翠玉交輝,更增添了少室山的嫵媚。
第五、六句寫晴。雪后初晴,天空湛藍(lán),落日斜照,幾縷欲盡未盡的白云纏于山腰,浮予松上,青、紅、藍(lán)、白四色輝映,白云、斜暉,青松、雪峰動靜相襯。同時,半山青松,松上自云,云上雪峰,雪映落霞,層次鮮明,具有很強(qiáng)的立體感。詩題中“少室雪晴”四個字到此寫足,下面寫題目的最后三個字。
“過景斜臨不可道,白云欲盡難為容?!鼻八木鋵懮偈抑T峰雪后初晴的靜態(tài)之美,這兩句則是寫少室諸峰雪后初晴的動態(tài)之美。落日余輝,斜照山峰,那夕陽的紅光給少室諸峰一座一座地著色,使少室諸峰不斷地變換著色彩,一時說不清它的奇妙、絢麗;山頂上飄浮著片片白云,山峰在云霧繚繞中瞬息萬變,生動活潑,婀娜多姿。詩人既維妙維肖地描繪了少室諸峰的絕妙奇景,又恰到好處,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余地。
第七、八句寫送別雙方為妙不可言,難以形容的美景所吸引,故而留連景致,忘了啟程,致使北風(fēng)吹來,才感到寒冷,才注意到時間不早。這兩句從側(cè)面供托出“少室雪晴”之美,透露出主客惜別之情。最后兩句寫他們在夕陽西下,不得不別時,仍然依依不舍,駐馬浮橋之上,眺望南山之景。
“行人與我玩幽境,北風(fēng)切切吹衣冷。惜別浮橋駐馬時,舉頭試望南山嶺。”雪后初晴的少室山,雖然幽靜秀美,引人玩賞,但是送別友人,心情抑郁,北風(fēng)切切,寒氣逼人,詩人心中一時涌起無限惆悵之情。這兩句是全詩的一個轉(zhuǎn)折。少室諸峰,雪后初晴,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本來應(yīng)該和友人同賞佳景,但又不得不分別。詩人與王寧浮橋上依依惜別,王寧漸漸走遠(yuǎn)了,詩人還佇立在橋上,舉頭試望友人王寧在南嶺中的身影?!霸囃?,恰切地表現(xiàn)出詩人望不到了還在望,希望能多看幾眼好友身影的惜別心情。《詩經(jīng)·邶風(fēng)·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yuǎn)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崩畎住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都是寫送別時佇立遠(yuǎn)望行人漸去身影的情景,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首寫景送別詩,可分為兩部分,前六句寫雪后初晴的少室山綺麗多姿,分外妖嬈;后四句寫送別王寧,依依惜別,無限深情。詩題揭示了全詩內(nèi)容:有少室山,有雪,有晴,有送,有朋友王寧,各個鏡頭就圍繞“送"的行動展開。詩人寫少室的雪景清新別致,側(cè)重于山峰晴雪景象的描繪,給人以美的享受。以清詞麗句,素描淡抹,以及送別雙方的行動,畫出了一幅詩味濃醇、山峰秀麗銀裝素裹的晴雪圖,側(cè)面供托出“少室雪晴”之美,透露出主客惜別之情,表現(xiàn)了詩人與王寧之間的深厚友誼。
李頎(690-751),漢族,東川(今四川三臺)人(有爭議),唐代詩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jìn)士,做過新鄉(xiāng)縣尉的小官,詩以寫邊塞題材為主,風(fēng)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
李頎。 李頎(690-751),漢族,東川(今四川三臺)人(有爭議),唐代詩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jìn)士,做過新鄉(xiāng)縣尉的小官,詩以寫邊塞題材為主,風(fēng)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次韻昌叔詠塵。宋代。王安石。 塵土輕飏不自持,紛紛生物更相吹。翻成地上高煙霧,散在人間要路岐。一世競馳甘睬目,幾家清坐得軒眉。超然祇有江湖上,還見波濤恐我時。
曉發(fā)沙城由東山間道薄暮始達(dá)宣府。。李時勉。 仆夫促嚴(yán)駕,曉發(fā)鑾輿先。避彼雞鳴道,迂回由東山。山險歷層疊,路狹經(jīng)萬盤。下山入地底,登高上云端。俯視蹴飛鳥,仰望捫蒼天。谷崖莽無路,下馬相攀緣。崎嶇幾回轉(zhuǎn),猶在數(shù)里間。旌旗蔽云日,劍戟森林巒。憩陰摘山果,?壑漱清泉。試看荷戈士,飛走輕飆旋。邊關(guān)雖迢遞,大道亦便便。既違澹臺志,驅(qū)馳固宜然。悠悠日將夕,始及見平川。未知足力倦,飛騎得前奔。疾風(fēng)覺后隨,倏忽達(dá)軍門。故人喜我至,尊酌且相歡。愿言勵雅操,戮力奉至尊。但愿師奏凱,辛苦馬足論。
坐槐陰偶書。明代。鐘芳。 人事推遷可奈何,紛紛螻蟻上南柯。功名頻看匣中鏡,歲月真如機(jī)上梭。蜀魄有懷終隕血,寒鴉無力欲填河。坐深庭院渾忘倦,涼露沾衣感慨多。
臺城路四首 其二。清代。史承謙。 槐花忽送瀟瀟雨,輕裝又來長道。水咽青溪,苔荒露井,故國最傷懷抱。登臨倦了。只一點(diǎn)愁心,尚留芳草。斗酒新豐,而今慚愧說年少。何應(yīng)重過小駐,看紅闌碧浪,眉影如掃。潘鬢經(jīng)秋,沈腰非故,應(yīng)笑吟情漸杳。柔絲細(xì)裊。是幾度西風(fēng),幾番殘照。司馬金城,劇憐憔悴早。
寒食出郊三首。宋代。李揆。 春事遽如許,勞人渾不知。柳垂山闕處,花發(fā)雨來時。薄宦祗憔悴,故園成別離。多情睇啼鳥,獨(dú)與寸心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