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
樓頭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氣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楓。
翰林物色分留少,詩到巴陵還未工。
登岳陽樓二首。宋代。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樓頭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氣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楓。翰林物色分留少,詩到巴陵還未工。
巍巍岳陽樓矗立在洞庭湖之東長江之西,夕陽黃昏,沒有晚風卷起,樓閣上的招牌靜止不動。
登臨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荊州),在湖山黃昏下徘徊。
行程萬里,今日登高遠望是什么心緒?為避戰(zhàn)亂我奔波三年。
登樓憑吊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如霜,看著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平湖映著天空的影子,晴空萬里,波瀾不驚,大雁在空中飛來飛去。
岳陽樓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邊可以看到白首,往南邊可以看到丹楓。
一路欣賞景色,結(jié)果到了巴陵還沒有寫出來詩。
⑴簾旌(jīng):酒店或茶館的招子。夕陽遲:夕陽緩慢地下沉。遲,緩慢。
⑵吳蜀橫分地:三國時吳國和蜀國爭奪荊州,吳將魯肅曾率兵萬人駐扎在岳陽。橫分,這里指瓜分。
⑶徙(xǐ)倚(yǐ):徘徊。
⑷三年多難:公元1126年(宋欽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滅亡,到寫此詩時已有三年。憑危:指登樓。憑,靠著。危,指高處。
⑸吊古:哀吊,憑吊。
⑹晴不風:晴空萬里,波瀾不驚。
⑺杪(miǎo)秋:晚秋。
⑻君山:全稱君山島,位于湖南岳陽東部的洞庭湖中。
⑼白首:白發(fā)。這里指為枯萎而不凋謝的白色草。
⑽丹楓:經(jīng)霜泛紅的楓葉。
參考資料:
1、陳與義 著 白敦仁 注.陳與義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48-552
2、原建平.基礎訓練文言文全解·初中(人教版新課標):大象出版社,2011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開封,北宋滅亡。當時,陳與義被貶在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做監(jiān)酒稅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難民行列中,南奔襄漢,顛沛湖湘,流離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岳陽樓,寫下了數(shù)首詩歌以記其事,其中就有這兩首《登岳陽樓》。
參考資料:
1、繆鉞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830-831
2、彭錫瑞,七律二首 登岳陽樓,朔方,1983
其一
《登岳陽樓》二首都是七言律詩。其中第一首是詩人寫岳陽樓的開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鄭重其事。首聯(lián)寫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先從大處著墨,以洞庭湖和長江為背景,在一個宏觀視野中隆重推出岳陽樓。“洞庭之東江水西”,詩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運用了“東”“西”兩個方位詞,并以湖、江系之,則岳陽樓之所在,如或可見。而后再寫舉目所見,為“簾旌不動夕陽遲”。這一句是全詩寫景濃墨重彩的一筆,看似平常,實則細膩?!昂熿骸睘榻?,“夕陽”為遠景,近景遠景合而為一,詩人的視線由近及遠地掃描,逐漸放開,融入那蒼茫的暮色中。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遲落的夕陽,提示著傍晚的安詳。這樣富有詩情畫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詩人豐富的遐想。
詩的頷聯(lián)從靜態(tài)舒緩的景物描寫中振起,轉(zhuǎn)而為強烈的抒情。仿佛是音樂的變奏,這兩句詩似乎是在重復上面的主題,風格卻又迥然不同了?!暗桥R吳蜀橫分地”,也是在說登臨的地理位置,卻加入了厚重的歷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時”,也是在寫黃昏時分登樓觀景,卻融入了些許悵惘之情。這樣的漸變,是一種烘托,是一種過渡,是一種物我兼融的摹狀。在這里,詩人的主體形象不經(jīng)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在詩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懷。
經(jīng)過前面的蓄勢,詩人終于在頸聯(lián)以近于直呼的方式,發(fā)出了最高亢最強烈的吶喊:“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边@兩句詩,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萬里”與“三年”對舉,分別從空間、時間的跨度上來敘述其事,收到了雙重疊加的藝術效果,讀之讓人感慨萬分。詩人的“萬里來游”不過是萬里逃難的高雅說法,但是又無可奈何。心中的苦悶,只好在“遠望”中消解?!叭甓嚯y”,本來已經(jīng)不勝觳觫,卻還要在這里登高臨危,讓人不堪忍受。詩意至此,已經(jīng)一波三折,千回百轉(zhuǎn),把感情推向了極致。
詩的最后一聯(lián),顧影自憐,以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時,詩人已屆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頭”;不說傷今,而言“吊古”,含蓄蘊藉,意味深長;“風霜”明指自然事物,實喻社會現(xiàn)實,語意雙關;而“老木滄波”更是包裹詩人形象的一件外衣,無限悲恨。這一聯(lián)似乎是詩人自語,未老先衰頭已白,為國事,為家事,為自己,為那些與自己一樣國破家亡的同鄉(xiāng)們焦慮、憂愁,吊古傷今,感懷傷時,在秋霜的季節(jié)里,更覺時世如風霜相逼,冷峭之極。那衰老的枯木、那蒼涼的湖面,就像是作者自己。淪落天涯無盡的凄涼,國破家亡的無限悲痛,一切盡在不言中。
其二
第一首寫登樓,而第二首轉(zhuǎn)寫景和歸途。詩人登上岳陽樓,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边@就描繪了多種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構成了洞庭湖獨有的美景。表面上“晴不風”三字略顯俗套,但這正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相同韻味,不加修飾,只是寫的是湖水之壯美,這更顯手法獨特。第二聯(lián)寫人亦寫景,而且再次點明時間是傍晚時分。第三聯(lián)起,開始寫詩人的歸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將詩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見白草稀稀,向南望則見楓葉紅紅,這一聯(lián)的描寫將整首詩推向高潮,對仗工整,別有韻味。最后兩句就是寫詩人只顧觀景,寫著的詩到了江陵還未完,這就從側(cè)面襯托了長江洞庭之間風光之好。整首詩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樣,是“憂”的,因為兩首詩記述的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隱藏了,這首詩實際上表達了北宋國亡后,作者只能觀景排憂之情。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xiàn)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
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xiàn)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妒婦津。明代。張煌言。 妒婦死津頭,津亦名「妒婦;」少女相經(jīng)過,風雨不得渡?;驗榕罟割?,竊恐逢彼怒。古云粥倉庚,可以療此痼;惜哉彼婦愚,雖死猶弗悟!
避地白巖山中書懷。宋代。吳說。 胡虜憑陵甚,長驅(qū)青海邊。攜家遭困頓,憂國憤迍邅。不省歲月?lián)Q,徒驚花草鮮。到頭蘇息否,灑淚問蒼天。
送文上人游臺蕩。宋代。釋普度。 文彩全彰拄杖頭,吳山楚水興悠悠。江聲一夜催行色,踏斷石橋方始休。
送何喬仲赴闕四首 其一。明代。黎民表。 招搖有桂樹,結(jié)根南海湄。蒙蘢度霜霰,皎潔常不移。以茲孤直性,貢之白玉墀。春風被蘭茝,榮耀同一時。雖有艷陽質(zhì),比君璚樹枝。明堂備榱桷,海寓瞻巍巍。丹青洵云美,玄素豈所睽。無言愧桃李,幸得仰容輝。
漢鐃歌十八曲 其十七 遠如期。明代。王世貞。 遠如期,招四夷?;实圩钌?,麒麟辟邪,符拔騊駼。拖沓焉施弛,苑囿付民居。詔司農(nóng),罷輪臺。皇帝坐殿上,干羽舞兩階。群臣上,壽玉卮。單于來,單于來。
戲贈樂天、復言(此后三篇同韻)。唐代。元稹。 樂事難逢歲易徂,白頭光景莫令孤。弄濤船更曾觀否,望市樓還有會無。眼力少將尋案牘,心情且強擲梟盧。孫園虎寺隨宜看,不必遙遙羨鏡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