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初來筠陽,風土習未穩(wěn)。
家人畏山氣,一日或數(shù)飯。
愁來數(shù)去期,三載若天遠。
居之既累月,吏事頗云簡。
山水慣可觀,雞彘肥堪饌。
卻愁解印紱,奪此養(yǎng)疏懶。
觴詠趣滋適,不覺滿銓限。
門前迎新官,槌鼓鬧田阪。
顧予謝鄧侯,寧有邑人挽。
水聲與山光,念此違耳眼。
別筠陽。宋代。強至。 憶初來筠陽,風土習未穩(wěn)。家人畏山氣,一日或數(shù)飯。愁來數(shù)去期,三載若天遠。居之既累月,吏事頗云簡。山水慣可觀,雞彘肥堪饌。卻愁解印紱,奪此養(yǎng)疏懶。觴詠趣滋適,不覺滿銓限。門前迎新官,槌鼓鬧田阪。顧予謝鄧侯,寧有邑人挽。水聲與山光,念此違耳眼。
強至(1022年~1076年),字幾圣,杭州(今屬浙江)人。仁宗慶歷六年(1046年)進士,充泗州司理參軍,歷官浦江、東陽、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韓琦聘為主管機宜文字,后在韓幕府六年。熙寧五年(1072年),召判戶部勾院、群牧判官。熙寧九年(1076年),遷祠部郎中、三司戶部判官。不久卒。其子強浚明收集其遺文,編《祠部集》四十卷,曾鞏為之序,已佚。清代強汝詢《求益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傳》有傳。 ...
強至。 強至(1022年~1076年),字幾圣,杭州(今屬浙江)人。仁宗慶歷六年(1046年)進士,充泗州司理參軍,歷官浦江、東陽、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韓琦聘為主管機宜文字,后在韓幕府六年。熙寧五年(1072年),召判戶部勾院、群牧判官。熙寧九年(1076年),遷祠部郎中、三司戶部判官。不久卒。其子強浚明收集其遺文,編《祠部集》四十卷,曾鞏為之序,已佚。清代強汝詢《求益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傳》有傳。
虞好古挽辭。宋代。史浩。 躡屩擔簦不厭頻,治安有策上嚴宸。朝為逆旅馬助教,暮作南昌梅子真。豈是天教亡寸祿,祇應身欲到三神。從今遂泯凌云氣,掛劍寒松淚滿巾。
秋暑登道風山應群諒浩斌之約也。。傅子馀。 赤日杲杲行方中,須臾大火燒長空。海涯七月天如沸,獨有此地神所鐘。二子高步將誰同,四山歷歷無奇峰。乃從高處望鄉(xiāng)國,亦思絕頂摩神宮。神之宮兮在何許,神之靈兮浩浩而無窮。入門陡覺殿宇崇,一亭軒敞懸洪鐘。一洞狹窄如樊籠,信由人力非天工。孤賞亦有槐與松,滌除炎熱生清風。我欲下山將何從。
齋居 時隸司徒卿 其一。明代。韓邦奇。 奉天承帝戒,東省肅齋居。竹蔭春階月,燈明夜榻書。天風傳禁漏,郊露濕鑾輿。清曉朝班事,兢兢整佩琚。
偕容瞻公同年北上漫興。明代。陳慧嶪。 雀舫翩翩發(fā)大江,江干瑞靄曉行幢。文章似錦裳堪補,意氣如虹鼎并扛。萬里浪頭鰲駕六,五云天際鳳飛雙。與君共挾芙蓉鍔,一掃群英力盡降。
狄梁公祠次匏庵韻。明代。王鏊。 歌中嫵媚亦誠豪,覆體何人脫御袍。鍊石有方天可補,檿弧無驗鬼空號。參苓入籠還為用,稂莠當階不受薅。南望河陽如在眼,青山無限白云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