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 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 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 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則子不可以不 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譯文及注釋
曾子說∶“像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這些孝道,已經(jīng)聽過了天子的教誨,我想再冒昧地問一下,做兒子的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就可稱得上是孝順了嗎?”孔子說∶“這是甚么話呢?這是甚么話呢?從前,天子身邊有7個直言相諫的諍臣,因此,縱使天子是個無道昏君,他也不會失去其天下;諸侯有直言諫爭的諍臣5人,即便自己是個無道君主,也不會失去他的諸侯國地盤;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勸諫的臣屬,所以即使他是個無道之臣,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家園。普通的讀書人有直言勸爭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聲就不會喪失;為父親的有敢于直言力爭的兒子,就能使父親不會陷身于不義之中。因此在遇到不義之事時,如系父親所為,做兒子的不可以不勸爭力阻;如系君王所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諫爭。所以對于不義之事,一定要諫爭勸阻。如果只是遵從父親的命令,又怎么稱得上是孝順呢?”參考資料:
1、佚名.360doc.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414/12/1208701_1095486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