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稷
《毛詩·〈馬冏〉頌·閟宮》曰:有稷有黍,有稻有秬。
《禮記·曲禮下》曰:凡祭宗廟,稷曰明粢。
又《內(nèi)則》曰:豕宜稷。
《國語》曰:稷為稷,不能蕃殖。
《爾雅》曰:粢,稷也。(郭璞注曰:今江東呼粟為粢也。孫炎曰:稷,粟也。)
《說文》曰:稷,五谷之長也。
《山海經(jīng)》曰:廣都之野,爰有膏稷。
《廣志》曰:破減稷、逼麥稷,此二者以四月熟。
《本草》曰:稷米,甘而無毒,益志氣,補不足。
《鄭氏婚禮謁文贊》曰:稷為天官。
盧毓《冀州論》曰:真定好稷,地產(chǎn)不為無珍也。
○粟
《歸藏》曰:《剝》,良人得其玉,小人得其粟。
《河圖說微》曰:蒼帝起,天雨粟也。
《說文》曰:粟,嘉谷實也。粟之為言續(xù)也。
《爾雅》曰:虋,赤苗;芑,白苗。(虋,赤粱粟也。芑,白粱粟也。虋,音門。芑,音起。)
《尚書·仲虺之誥》曰:肇我邦于有夏,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粃。(孔安國注曰:始我商家國於夏世,欲見剪除,若莠生苗,粃在粟,恐被鋤治傷之也。)
《毛詩》曰:握粟出卜,自何能谷?
又《小宛》曰:交交桑扈,率場啄粟。
《周禮·地官下》曰:倉人,掌粟入之藏。(鄭玄注曰:九谷盡藏,以粟為主。)
《禮記·曲禮上》曰:獻(xiàn)粟者執(zhí)右契。(契,券要。右,尊也。)
《禮記·祭義》曰:父母既歿,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謂禮終。
《左傳·僖上》曰:冬,晉薦饑,乞糴于秦。秦輸粟于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泛舟之役。
又《襄元》曰:季文子卒,大夫入斂,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
又《襄六》曰:鄭子皮即位,於是鄭饑,而未及麥,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餼國人粟戶一鍾。
又《昭六》曰:夏,會于黃父,謀王室也。(王室有子朝亂,謀定之也。)趙簡子令諸侯之大夫輸王粟。
《春秋佐助期》曰:粟神名許給,姓慶天。
又《說題辭》曰:高而平者為原。平者和,故宜粟。
又曰:粟助陽扶性,粟之為言續(xù)也。粟五變:一變而以陽生為苗;二變而秀,為禾;三變而粲然,謂之粟;四變?nèi)刖?,米出甲;五變而蒸飯可食?宋均注曰:粟受五行氣而五變,故乃成可食。)陽以一立為法,故粟積大一分,穗長一尺。文以七烈,精以五立,故其字"西米"為"粟"。"西"者,金所立;"米"者,陽精。故"西"字合"米"而為"粟"。(宋均注曰:續(xù)為續(xù)陽生長也。受五行氣,故有變。)
《春秋潛潭巴》曰:天雨粟,無德者興,有德者不祿。小人進(jìn),大臣辱。
《公羊傳·僖上》曰:秋,齊侯、宋公、江人、黃人會於陽谷。桓公曰:"無障谷,無貯粟。"(何休注曰:有無相通。)
《谷梁傳·莊公》曰:諸侯無粟,諸侯相歸。粟,正也。
《論語·雍也》曰:子華使於齊,冉有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無以與爾鄰里鄉(xiāng)黨乎?"
《周書》曰:神農(nóng)之時天雨粟,神農(nóng)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破木為耜鋤耨,以墾草莽。然后五谷興,以助果蓏之實。
《史記》曰:武王平殷亂,天下宗周。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
又曰:宣曲任氏之先為督道倉吏。秦之?dāng)?,豪杰皆爭金玉,而任氏獨窖倉粟。楚、漢相拒滎陽,民不得耕種,米石至萬金,而豪杰金玉盡歸任氏,任氏以此起富。
又曰:漢興七十馀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zāi),太倉之粟新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也。
又曰:文帝徙淮南王,道死。民歌曰:"一斗粟,尚可舂;一尺帛,尚可縫;兄弟兩人,不能相容!"
又《汲黯傳》曰:河內(nèi)失火,上使黯往視之。還報曰:"河內(nèi)人或父子相食。臣謹(jǐn)發(fā)河南倉粟以賑貧乏。"上賢而釋之。
《史記》曰:大將軍青遂至寘顏山趙信城,得匈奴積粟食軍,軍留一月而還,悉燒其城馀粟以歸。
《漢書》曰:酈食其說齊王曰:"漢英豪賢才,皆樂為之用,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漢之粟方船而下。"
又曰:公孫弘起家徒步為丞相,故人高賀從之,食以脫粟米飯,覆以布被。賀怨曰:"何用故人富貴為?脫粟布被,我自有之!"乃退。
又曰:主父偃諫伐匈奴,曰:"秦皇使天下飛芻輓粟,起於東陲瑯琊負(fù)海之郡,轉(zhuǎn)致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
又曰:秦將王離涉河圍巨鹿,章邯軍其南,筑通道而輸之粟。
又曰:神農(nóng)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氾勝之書》又載。)
又《東方朔傳》曰:侏儒長三尺,俸一囊粟,錢二百四十;臣長九尺馀,亦俸一囊粟,錢二百四十。侏儒飽欲死,臣朔饑欲死。
又曰:賈捐之上書曰:"武帝元狩六年,太倉之粟紅腐不可食。"
謝承《后漢書》曰:丹陽方儲,字圣明,曉風(fēng)角占候,為章句。長民田還,置馀粟二石及刀鋤於田陌。明日求之,亡去。疑其鄰家,儲曰:"此人非偷。"自呼縣功曹,語曰:"君何取粟置家后積茭中?"功曹款服。
《后漢書》王符《潛夫論》曰:富貴則背親捐舊,喪其本心,朽貫千萬,而不忍賜人一錢,積粟腐倉,不忍貸人一升。
《后魏書》曰:任城王云為冀州刺史。云留心政事,甚得下情。於是合城長吏請輸絹五尺、粟五升以報云恩,高祖嘉之。
又曰:世祖引高允與論刑政,言甚稱旨。因問允曰:"萬機之務(wù),何者為先?"是時多禁封良田,又京師游食者眾,允因言曰:"地方一里則為田三頃,若勤之則畝益三升,不勤則畝損三升。方百里損益數(shù)率為粟二百二十二萬斛,況以天下之廣乎?若公私有儲,雖遇饑年,復(fù)何憂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
又曰:韋朏,字尊顯,少有志業(yè),年十八,辟州主簿。時屬歲儉,朏以家粟造粥以飼饑人,所活甚眾。
《后周書》曰:王羆為華州刺史。時關(guān)中大饑,征稅民間谷食以供軍費,或隱匿者令遞相告,多被篣捶,以是人有逃散。惟羆信著於人,莫有隱者,得粟不少。
《唐書》曰:始平人宗士朓,負(fù)粟一石,委於大倉而去,云:"愿少益軍國。"高祖嘉之,赍物百段。
《晉史》曰:高祖明而難犯,事多親決。嘗有店婦與軍士墾訴,無以自明。帝為鞠吏曰:"雖屬官,吾可市而代之。兩訟未分,何以為斷?可殺馬刳腸而視,其粟有則軍士誅,無則婦人死。"遂殺馬,馬腸無粟,因戮其婦。境內(nèi)肅然,莫敢以欺。
《漢實錄》曰:王周性寬恕,不忤物情。初,刺信都,州城西橋敗,覆民租車。周曰:"橋梁不飾,予之過也。"乃還其所沉粟,出私財以修之。
《孔叢子》曰:子思居貧,其友饋乏粟者,受二車焉?;颢I(xiàn)樽酒束脩,子思曰:"為費而無當(dāng)也。"或曰:"子取人粟而辭酒,是辭少而受多也!於義則無名,於分則不全,行之何也?"子思曰:"然伋不幸而貧於財,及至困乏,將絕先人之祀。夫所以受粟,為周乏也。酒酺則所以飲燕也,方乏於食而乃飲燕,非義也。吾豈以為介哉?度義而行之。"
又曰:季桓子以粟十鍥殽夫子,夫子受而班門人之無者。子貢曰:"季孫以夫子貧,故致粟。今而施人,無乃乖彼意乎?"子曰:"吾受而不辭,為季孫之惠;受不為富惠於一人,豈若數(shù)百人哉?"
《管子》曰:桓公觀於野,曰:"何物可比君子之德?"隰朋曰:"粟可比君子之德。"管仲曰:"苗始出生也,旬旬似孺子,安之則安,不得則危,故命之曰禾,此可比君子。"桓公曰:"善"。
《晏子春秋》曰:北郭騷見晏子曰:"愿托所以養(yǎng)母。"晏子分倉粟府金以遺之,辭金受粟。晏子見疑出奔。北郭子遂造公庭曰:"晏子,天下賢人。去齊,敵必來侵,臣見國之侵,不若死,請以頭白晏子!"因自殺。景公聞大駭,自追晏子。
又曰:寸之管無當(dāng),天下不能足粟。今齊國丈夫耕,女子織,夜以接日,不足以奉上;而君側(cè)雕文刻鏤之觀,此無當(dāng)之管也!
《曾子》曰:曾子,魯君饋之粟,辭不受。使者曰:"子無求於人,人自致之。曰:"與人者驕人,受人者畏人。縱子不以是驕我,我能無畏乎?與富而畏人,不若貧而無屈。
《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視義士不若視負(fù)粟者。今有人於此負(fù)粟,息於路側(cè),欲起而不能,君子見之,無長少貴賤必起之何重故也。今為義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語之,縱不說而行,又從而非毀之。則是世俗之君子,視義士不若視負(fù)粟者。
《莊子》曰:周家貧,貸粟於監(jiān)河侯。侯曰:"待我得邑金,將貸子。"周作色曰:"周昨來,有呼周者。視轍中,有一鮒魚,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水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激西江之水迎子,可乎?'鮒魚曰:'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呂氏春秋》曰:伍子胥諫吳王曰:"非吳喪越,越必喪吳。今將輸之粟,是長吾讎而豢吾仇也。"
又曰: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不周山,在昆侖山北。)陽山之穄、南海之秬。(昆侖之南,故曰陽山。穄,關(guān)西為之糜。秬,黑黍也。)
《商君書》曰:金一兩生於境內(nèi),粟十二石於死境外;粟十二石生於境內(nèi),金一兩死於境外。國好生金於境內(nèi),則金、粟兩死,倉、府兩虛,國弱;好生粟於境內(nèi),金、粟兩生,倉、府兩實,國強。
《荀卿子》曰:仁、義、禮、智之於人也,譬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貧,至無有者窮。
《淮南子》曰:鬻棺者欲民之疾疫;畜粟者,欲歲之饑荒也。
又曰:黃帝治天下,力牧、太山稽輔之,狗彘吐菽粟於道路,而無分爭之心。
又曰: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高誘注曰:蒼頡始視鳥跡之文而造書者也。有書契則詐偽萌生,去本走未,棄耕作之業(yè)也,務(wù)錐刀之利,天知其將餓,故雨粟也。)
又曰:量粟而舂,數(shù)米而飲,可以治家,而不可以治國。
又曰:馬不食脂、桑扈不啄粟,非廉也。
又曰:未嘗稼穡粟滿倉,未嘗桑蠶絲滿囊。得之不以道,用之橫。(橫,放也。)
又曰:粟得水而熟,甑得火而液。水中有火,火中有水。疾雷破石,陰陽相薄。(自然之熱。)
又曰:闔〈廣盧〉伐楚,五戰(zhàn)入郢,燒高府之粟。
《六韜》曰:武王入殷,發(fā)巨橋之粟以與殷民。
《說苑》曰:十粟為一分,十分為一寸。
又曰:墨子語禽滑釐曰:"今兇年,與子隋侯珠,又與子一鍾粟,子將何擇?"釐曰:"粟可耳。"(亦具珠部。)
又曰:高平王遣使者從魏文侯貸粟,文侯曰:"須吾租收邑粟至,乃得也。"使者曰:"臣初來時,見瀆中有魚,張口謂臣曰:'吾窮水魚,命在呼吸,可得灌乎?'臣謂之曰:'待吾南見河堤之君,決江河之水灌汝口。'魚曰:'謂命在須臾,乃須決淮之水?比至君還,必求吾於枯魚肆!'今高平貧窮,故遣從君貸速。乃須租收,大王必求臣於死人之墓。"
《風(fēng)俗通》曰:燕太子丹仰嘆,天為雨粟。
《賈誼書》曰:鄒穆公有令:"食鳧雁者必以秕,無敢以粟!"於是倉無秕,而求易於民,二石粟得一石秕。民請曰:"秕食鳧雁,為無費也。今求秕於二石粟而易一石秕,食鳧雁則費甚矣!請以粟食之。"穆公曰:"去!非爾所知也!夫百姓朐牛而耕,暴背而蕓,勤而不敢隋者,豈謂鳥獸哉?粟米,人之食也,奈何以其食養(yǎng)鳥?且汝知小計,而不知大害!"
《晁錯書》曰:利民欲者,莫如用爵致粟。能以粟拜爵者,皆民之有余者也。
《氾勝之書》曰:欲知歲宜,以布囊盛粟等量埋於陰地。冬至后,取量最多者多種之。
《桓階別傳》曰:階為趙郡太守。路有遺粟一囊,耕者得之,舉以系樹。數(shù)日,其主聞,還取之。
《桂陽先賢畫贊》曰:成子,郴中人,能達(dá)鳥鳴。為郡主簿,與眾人俱坐,聞雀鳴而笑曰:"東市輦粟車覆,雀相呼往食之。"眾人遣視,信然。(《益部蓍舊》又載。)
王子年《拾遺記》曰:東極之東,有龍枝之粟。言其枝屈曲若游龍,食之善走。又有鳳冠粟,似鳳之冠,食者令人多力。有云渠粟,叢生,葉似扶蕖,食之益顏色。粟莖赤黃,皆長二丈,千株叢生。
《博物志》曰:雁食粟,則翼垂不能飛。
《鄒子》曰:董仲舒三年不窺園,嘗乘馬,不覺牝牡。朱買臣貧賤之時孳孳修藝,不知雨之流粟,志在經(jīng)傳也。
京房《易祅占》曰:天雨粟,不肖者食祿,與三公易位。天雨稻黍者亡。天雨稻,大臣當(dāng)誅。
《古今注》曰:武帝建元四年,天雨粟。宣帝地節(jié)三年,長安雨黑粟。元帝竟寧元年,南陽山郡縣雨粟,色青黑,味苦,大者如豆,小者如麻子,赤黃,味如麥。建初二年,九江壽春雨粟。光武建武二十年,清河廣川雨粟,大如莧實,色黑。
《吳氏本草》曰:陳粟,神農(nóng)、黃帝苦,無毒,治痺熱渴,粟養(yǎng)腎氣。
杜寶《大業(yè)拾遺錄》曰:吏部侍郎楊恭仁欲改葬學(xué)士舒綽,曰:"此所擬之處,掘深五尺之外,亦有五谷。若得一谷,即是福德之地,公侯世世不絕。"恭仁即將綽向京,令人掘深七尺,得一穴,如五石甕大,有粟七八斗。此地經(jīng)為粟田,蟻運粟下於此穴。當(dāng)時朝野之士以綽為圣。
任昉《述異記》曰:光武興,洛陽斗粟萬錢,人死者相枕。漢末大饑,江淮間童謠曰:"大兵如市,人死如林。持金易粟,粟貴於金。"洛中謠云:"雖有千黃金,無如我斗粟。斗粟自可飽,千金何所直!"袁紹在冀州時,滿市黃金而無斗粟,餓者相食,人為之語:"虎豹之口,不如饑人。"劉備在荊州,粟與金同價。永嘉之亂,洛中饑荒,懷帝遣人觀市,珠玉金銀填委市門而我粟麥。袁宏上表云:"田畝由是丘墟,都市化為珠玉。"
又曰:晉末,荊州久雨,粟化為蟲,蟲害民?!洞呵铩吩?谷之飛為蟲"是也。中郎王義興表曰:"臣聞堯生神禾,而晉有蟲粟,陛下自以圣德何如也?"帝有慚色。
又曰:宋高祖之初,當(dāng)晉末饑饉之后,既即位,而江表二千馀里野粟生焉。
又曰:淮南諸山石谷生,石上生谷也。袁安公云:"石谷,藥名,穗之尤小者是也!
《應(yīng)翊像贊序》曰:赤眉賊攻其所居城,翊盡以私谷數(shù)十萬賑城中,于時粟斗數(shù)萬,不稱其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