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笄
《釋名》曰:笄,系也,所以拘冠,使不墜也。
《三禮圖》曰:笄,簪也。士以骨,大夫以象?!对姟吩唬壕淤衫希斌橇?。(副,后夫人之首飾,編發(fā)為之。珈,笄飾之最盛者。)
《白虎通》曰:男子幼娶必冠,女子幼嫁必笄。
《禮》曰:女子許嫁,笄而字。
《國語》曰:司馬期欲以妾為子,(內(nèi)子,卿之嫡室。)訪於左史倚相曰:"吾有妾,而愿欲笄之。"倚相止之。
又曰:范文子暮退於朝,武子曰:"何暮也?"對(duì)曰:"有秦客廋辭于朝,(瘦,隱也。)大夫莫之能對(duì)也。吾知茸萇。"(解其三事。)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讓父兄也。爾童子而茸苴人於朝,吾不在,晉國亡無日矣。"擊之以杖,折其委笄。
《春秋后語》曰:趙襄子之姊為代王夫人。襄子并代,煞王,平其地。其姊聞之,泣而呼天,磨笄自煞。代人憐之,名其地為磨笄山。
齊淳于髡《十酒說》曰:羅襦排門,翠笄窺牖。
○釵
《釋名》曰:釵,枝形也。因名之也。爵釵者,釵頭施爵。
曹植《美女篇》曰:頭插金爵釵。
《續(xù)漢書》曰:靈帝時(shí),江夏黃氏母浴而化為黿,入於深淵。其后,人時(shí)見出浴,簪一銀釵,猶在其首。
又《與服志》曰:貴人助蠶服,瑇瑁釵。
《江表傳》曰:魏文帝遣使於吳,求玳瑁三點(diǎn)釵。群臣以為非禮,咸人不與。孫權(quán)敕付使者。
《晉記》云:王達(dá)妻衛(wèi)氏太安中為鮮卑所掠,路由章武臺(tái),留書并釵釧訪其家。
《晉令》曰:六品下得服金釵以蔽髻。
又曰:女奴不得服銀釵。
《晉山陵故事》曰:后服有瑇瑁釵三十只。
沈約《宋書》曰:秦王始三年,以皇后己下六宮金釵千枚班賜北征將士。
《列女傳》曰:梁鴻妻孟光,荊釵布裙。
《洞冥記》曰:元鼎元年,起招靈閤,有神女留一玉釵與帝,帝以賜趙婕妤。至昭帝元鳳中,宮人猶見此釵,共謀欲碎之。明旦視之匣,惟見白燕直升天去。故宮人作玉釵,因改名玉燕釵,言其吉祥。
《拾遺錄》曰:漢獻(xiàn)帝為李傕所敗。帝傷指,伏后以繡紱拭血,刮玉釵以拂於創(chuàng),應(yīng)手則愈。
又曰:魏文帝納美女薛靈蕓,有獻(xiàn)火珠龍鸞釵,帝曰:"珠翠尚不能勝,況龍鸞之重乎?"
又曰:魏明帝時(shí),昆明國貢嗽金鳥,鳥常吐金屑如粟,用飾釵珮,謂之辟寒金。宮人相嘲曰:"不服辟寒金,那得帝王心。"
又曰:石季倫愛婢翔風(fēng),別玉聲金色為倒龍之珮,瑩金為鳳冠之釵,言刻玉如倒龍之勢,鑄金象鳳凰之狀。結(jié)袖繞盈,舞於晝夜。使聲聲相接,謂之恒舞。欲有所招者,不呼姓名,悉聽珮聲,視釵色。玉輕聲者居前,金色艷者居后,以為行次而進(jìn)也。
《華陽國志》曰:涪陽大龜,其甲可卜,其緣可作釵,世號(hào)靈釵。
斐淵《廣州記》曰:豪富女子以金銀為大釵,執(zhí)以叩銅鼓,號(hào)為銅鼓釵。
崔豹《古今注》曰:蟠龍釵,梁冀婦所制。
《異苑》曰:吳郡有徐君廟。東陽長山縣吏李瑫,義熙中遭事在都,婦過廟乞恩,拔銀釵為愿。未至富陽,有白魚跳婦前,剖腹,得所愿釵,夫事尋解。
《幽明錄》曰:尋陽參軍夢一婦人,前跪自稱:"先葬近水,淪沒。誠能見救,雖不能富貴,可令君薄免禍。"參軍答曰:"何以為志?"婦人曰:"君見渚邊上有魚釵,即我也。"參軍明旦覓,果見一毀墳,其上有釵。移置高燥處。卻十馀日,參軍行至東橋,牛奔直趣水,竄鏖,忽轉(zhuǎn)正,得無恙也。
《錄異傳》曰:吳人費(fèi)季客賈去家,與諸賈人語曰:"吾臨行,就婦求金釵,婦與之,吾乃置戶楣上,忘白婦說。"妻夢見季死,前金釵在戶上,妻取,得發(fā)哀。一年,季卻還。
《神仙占》曰:頭上著釵,夜臥墮靴履中者,婦人與外夫煞之。
司馬相如《美人賦》曰:玉釵掛臣冠;羅袖拂臣衣。
黃香《九宮賦》曰:剝駭雞以為釵。(駭雞,犀也。)
古歌辭曰: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陳司馬《美玉篇》曰:頭戴金雀釵,腰珮翠瑯玕。
崔瑗《三子釵銘》曰:元正上日,百??嘴`。魎禜如云,乃象眾星。三珠橫銃,攝〈女奚〉贊靈。
魏陳思王《美女篇》曰:頭戴合歡釵。
梁陽濟(jì)《泄井得金釵詩》曰:昔日倡家女,摘華露井邊。摘華還自比,插映還自憐。窺窺終不己,笑笑自成妍。寶釵於此落,從來非一年。翠羽成泥去,金色尚如先。此人今不在,此物今空傳。
秦嘉《與婦淑書》曰:今致寶釵一雙,價(jià)值千金,可以耀首。淑答曰:未奉光儀,則寶釵不設(shè)。
《靈怪》曰:吳興妖童贈(zèng)謝府君詩曰:"玉釵空中墜,金鈿色己歇。獨(dú)泣謝春風(fēng),良夜辜明月。"
○鑷(釵類)
《齊書》曰:文安皇后為皇太子妃,無寵。太子為宮人制新麗衣裳及首飾,而后床惟陳故古舊釵鑷數(shù)枚。
又曰:周盤龍為右將軍。建元元年,魏攻壽春,以盤龍為軍主,假節(jié)助豫州刺史桓崇祖拒魏,大破之。上聞之喜,下詔美稱,送金釵鑷二十枚與其愛妾杜氏。
王仲宣《七釋》曰:載明中之羽雀,雜華鑷之威蕤。
孔煒《粕別》曰:長袖隨腕而遺曜,紫鑷承鬢而聘輝。
○珰珥
《說文》曰:珥,瑱也?,?,以玉充耳也。
《釋名》曰:珥,瑱也。懸珰耳旁,不欲使人妄聽,自鎮(zhèn)重也。此本出於蠻夷。蠻夷婦女輕浮好走,以此鐺錘之也。今中國仿之也。
《風(fēng)俗通》曰:耳珠曰珰。
《周書》曰:武王馳紂,商師大崩。帝辛登稟臺(tái),取天知玉珥及鹿玉衣身以自焚。鹿玉則銷,天知珥在火中不銷。
《詩》曰:玉之瑱也,象之揥也。(瑱,寒耳也。)
又曰:有匪君子,充耳琇瑩。(琇瑩,美玉。)
《傳》曰:夏,齊侯將納公(魯昭公也。)命,無授魯貨。申豐從女賈以幣錦二兩,縛一如瑱。(瑱,充耳也;縛,卷也。)急卷使如充耳,易懷藏。
《史記》曰:淳于髡謂齊威王曰:"前有墮耳,后有遺簪,此可飲八斗。"
又曰:武帝譴責(zé)鉤弋夫人,夫人脫簪珥叩頭。
《魏書》曰:卞太后性約儉,不尚華麗,無文繡珠玉,器皆黑漆。太祖嘗得孟苽數(shù)具,命后自選一具,后取其中者。太祖問其故,對(duì)曰:"取其上者為貪,取其下者為詐,故取其中者耳。"
《吳錄》曰:袁博出游,其女塋得壞墟齊珰珥百枚,於是封上之,詔以賜博也。
《晉令》士卒百工,不得服真珠珰。
又《諸葛恪別傳》曰:范慎嘲恪曰:"馬雖大畜,稟氣于天,今殘其耳,豈不傷仁?",恪答曰:"母之於女,天下至親。穿珥附珠,何傷於仁?"
《戰(zhàn)國策》曰:齊王夫人有七美珥。
《韓子》曰:齊威王夫人死,有十孺子。(所窺者凡十人。)薛公欲知所立人,為十玉珥而美其一,獻(xiàn)於王,以付十孺子。明日視美珥所在,乃立之。
《西京雜記》曰:趙飛燕為皇后,其女弟上遺合浦圓珠珥。
《夢書》曰:珠珥為人子之所貴,夢得珠珥,得子也。
魏陳思王《洛神賦》曰:獻(xiàn)江南之明珰。
劉禎《魯都賦》曰:含丹吮素,巧笑妍祥。插曜日之笄,珥明月之珰。
繁欽《定情詩》曰:何以致區(qū)區(qū),耳中雙明珠。
王粲《七釋》曰:扌冗照夜之明珰,煥煜爚以垂暉。
傅玄《七謀》曰:珮昆山之美玉,珥海南之明珰。
○釧
《通俗文》曰:環(huán)臂謂之釧。
《東宮舊事》曰:皇太子納妃,有金釧二雙。
祖臺(tái)之《志怪》曰:建安中,河間太守劉照夫人卒於府。后太守至,夢見一好婦人,就於室家。持一雙金鏆(古喚切。)與太守,不能名,婦人乃曰:"此錗(竹志切。)鏆。"錗鏆者,其狀如紐珠,大如指,屈伸在人。太守得,置枕中。前太守迎喪,言有錗鏆。開棺視夫人臂,果無復(fù)有錗鏆焉。
《甄異記》曰:樂安章沉病死,未殯而蘇。云被錄到天曹,主者是其外兄,斷理得免。見一女同時(shí)被錄,乃說金釧二雙,記沉以與主者,亦得還,遂共燕接。女云家在吳,姓徐,名秋英。沉后尋問,遂得之。女父母因以女妻沉。
高文惠《與婦書》曰:今致金鏆一雙。
《交州記》曰:波斯玉以金釧聘斯調(diào)王女也。
《唐書》曰:交河王麹崇裕兄昭,少好學(xué)。嘗有鬻異事書於市者,其母將為買之,搜索家財(cái),不足其價(jià),惟篋中有金釧數(shù)枚。既而嘆曰:"何愛此物,令吾子不有異聞乎!"促令貨易此書。昭后歷位司膳卿,頗以詩詠流譽(yù)。
繁欽《定情詩》曰:何以致契闊,繞臂金跳脫。
○指環(huán)
《春秋繁露》曰:紂刑鬼侯之女,取其環(huán)。
《五經(jīng)要義》曰:古者,后妃群妾禮御於君所。
《女史書》曰:授其環(huán)以進(jìn)退之。有娠則以金環(huán)退之,當(dāng)御者以銀環(huán)進(jìn)之。進(jìn)者,著于左手,陽也,以當(dāng)就男,故著左手。右手,陰也,既御而復(fù)故,此女史之職。
《漢書儀》曰:宮人御幸,賜銀環(huán)。
《后漢書》曰:孫程等十九人立順帝有功,各賜金指釧環(huán)。
《晉書》曰:羊祜年五歲,令乳母取所弄金環(huán),乳母曰:"汝先無此物。"祜乃於鄰人李氏東墻桑樹中探得之。李氏見,驚曰:"余亡兒所失物也。"乳母具言前事,李氏悲惋。時(shí)人異之。謂李氏之子,即羊祜之前身也。
又曰:傅暢年五歲,父友見而戲,解暢衣,取其金環(huán)與左右。暢不惜,以此賞之。后選入,侍講東宮。
《宋書》曰:西南夷元嘉七年遣使獻(xiàn)金剛指環(huán)。
《梁書》曰:武丁貴嬪。武帝鎮(zhèn)樊城,嘗登樓以望,見漢濱五彩如龍。下有女子,擘絖,則貴嬪也。帝贈(zèng)以金環(huán),納之,時(shí)年十四。
《后魏書》曰:咸陽王禧弟樹,字秀和,位宗正卿。后奔梁,武帝尤器之。后復(fù)歸魏。初辭梁,其愛姝玉兒以金指環(huán)與樹,常著之,寄以還梁,表必還之意。朝廷知之,俄而賜死。
《拾遺錄》曰:吳主潘夫人以火齊指環(huán)掛石榴枝上,因其處臺(tái),名曰環(huán)榴臺(tái)。時(shí)有諫者云:"今吳蜀爭雄,還劉之名將為妖乎!"權(quán)乃翻其名為榴還環(huán)臺(tái)也。
《西京雜記》曰:戚姬以百煉金為彄環(huán),照見指,上骨惡之,以賜侍兒。
《益部耆舊傳》曰:劉寵喪母,時(shí)危亂,墳?zāi)拱l(fā)傷。寵乃矯母令:"家貧無財(cái),惟有手上金環(huán)。賣造墓供送。免發(fā)掘。"
《西戎傳》曰:大宛國人深目對(duì)廁,娶婦人,以金同心指環(huán)為聘。
《外國雜俗》曰:諸問婦許婚,下全同心指環(huán),保同志不改。
《林道記》曰:林邑王獻(xiàn)金指環(huán)於吳主。
《胡俗傳》曰:始結(jié)婚姻,相然許,便下金同心指環(huán)。
《扶南傳》曰:扶南有訟者,煮水令沸,以金指環(huán)投湯中,然后以手探湯。其直者,手不爛;有罪者,入湯即焦。
《茅君傳》曰:勾曲山上有神芝五種。求之法,當(dāng)以三月登山,赍金環(huán)二雙,啟以奉誓,如此者三,以為盟也。必得芝草,投環(huán)於石間,忘顧念。
《集靈記》曰:王諿,瑯邪人也。仕梁,為南康王記室。亡后數(shù)年,妻子困於衣食。歲暮,諿見形謂婦曰:"卿困乏衣食。"撇裻與之酒,別而去。諿曰:"我若得財(cái)物,當(dāng)以相寄。"后月,小女探得金指環(huán)一只。
《甄異傳》曰:沛郡秦拊,義熙中至曲阿村,日暮失路,遠(yuǎn)見火光,投之。屋有少女,因寄宿。曉臨別,女以指環(huán)與拊,拊去?;仡櫍耸勤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