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河北道中
魏州
《元和郡縣志》曰:魏州,魏郡?!队碡暋穬?、冀二州之域。在夏即觀扈之國。春秋時(shí)為晉地。戰(zhàn)國時(shí)為衛(wèi)、魏二國之地。秦滅魏,置東郡;滅趙,置邯鄲郡。漢以秦邯鄲之南部、東郡之邊縣置魏郡。后漢封曹操為魏王,治鄴。
《史記》曰:邯鄲亦漳、河之間一都會也,北通燕、涿,南有鄭、衛(wèi)。俗與趙相類,然近梁、魯,重義而務(wù)節(jié)。
《漢書》曰:邯鄲土廣俗雜,大率精急,高氣勢,輕為奸。漢初,分邯鄲之南部置魏郡。
《漢志》曰:魏郡,王莽曰魏成。領(lǐng)鄴、館陶等十八縣。
又曰:元城,屬魏郡。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因而氏焉。
《后漢書》曰:曹操為魏公。操分魏郡為東、西部,置都尉。
《元和郡縣志》曰:元城縣有沙麓山,即《春秋經(jīng)》所書"沙麓崩"。后為漢元后興之象也。
博州
《元和郡縣志》曰:博州,博平郡?!队碡暋穬贾葜?。春秋時(shí)齊之西界聊攝地也。戰(zhàn)國時(shí)為齊地。秦、漢為東郡地。
《左傳》齊晏子對景公曰:"聊攝以東,其為人也多矣。"
《史記》曰:齊田單攻聊城歲馀,士卒多死而聊不下。魯仲連為書約之,矢以射城中。燕將得魯連書,泣三日,猶與不能決,乃自殺。
《史記》曰:齊威王伐晉,至博陵。徐廣注曰:東郡之博平也。
莫州
《十道志》曰:莫州,大安郡。其地歷代所屬與瀛州同。唐景云二年,分瀛州置。
《漢志》曰:鄚縣,屬涿郡。王莽曰言符。
《郡國志》曰:鄚縣有易京城,后漢末公孫瓚筑京以自固。圍塹十重,以鐵為門,諸將家家作樓,以千計(jì),并高五六丈。為袁紹所攻,城樓皆陷沒。
《圖經(jīng)》曰:清樂縣,本漢樂鄉(xiāng)縣也。
《漢志》曰:樂鄉(xiāng),屬信都。王莽曰樂丘。
《史記》曰:漢高祖過趙,問:"樂毅有后乎?"對曰:"有樂臣叔。"遂封樂叔于此。
《后漢書》曰:獻(xiàn)帝初,公孫瓚據(jù)幽州。先是有童謠曰:"燕南垂,趙北際,中間不合大如礪,惟有此中可避世。"瓚以易地當(dāng)之,乃筑京以自固也。
深州
《元和郡縣圖》曰:深州,饒陽郡?!队碡暋芳街葜颉F邍鴷r(shí)為趙地。秦為鉅鹿郡地。漢為饒陽縣。隋置深州,以州西故深城為名也。
《漢志》曰:饒陽,屬涿郡。在饒河之陽,故名之。
又曰:安平,屬涿郡。王莽曰廣望亭?!稘h書》:高帝六年,封鄂千秋為安平侯。
《后漢書》曰:王郎起,光武自薊東南馳,晨夜草舍。至饒陽之無蔞亭時(shí)天寒烈,眾皆饑疲,馮異上豆粥。明旦,光武謂諸將曰:"昨得公孫豆粥,饑寒俱解。(公孫異字。)
易州
《十道志》曰:易州,上谷郡?!队碡暋芳街葜?。虞舜分冀州為并州,則為并州之地。春秋時(shí)燕、趙之分。秦并天下,為上谷郡地。漢置涿郡,今州即涿郡之故安地也。
又曰:易縣,本漢故安縣也。
《漢志》曰:故安,屬涿郡。
《漢書》曰:文帝封申屠嘉為故安侯。
《九州記》曰:易縣西南三十里有送荊陘,即荊軻入秦之路也。
《河北記》曰:易縣前有五公城。王潭不從王莽,潭子興生五子,避隱於此,世祖并封為侯。
《十道志》曰:淶水縣,本漢遒縣也。
《漢志》曰:遒,屬涿郡。莽曰遒屏。
《漢書·年表》曰:景帝封匈奴降王隱強(qiáng)為遒侯。
又曰:容城,屬涿郡。莽曰深澤。
《十道志》曰:遂城,戰(zhàn)國時(shí)武遂縣,漢之北新城。
《史記》曰:趙悼襄王二年,李牧將攻燕,拔武遂。
《漢志》曰:北新城,屬中山國。莽曰朔平?!锻恋厥葜尽吩唬?河間有新城,"故此加北。
幽州
《十道志》曰:幽州,范陽郡。《禹貢》冀州之域。虞舜十二州為幽州。夏、殷省并冀。周復(fù)置幽州。秦為漁陽、上谷等五郡。漢高分上谷置涿郡;武帝開東夷,又置玄菟、樂浪二郡。
《釋名》曰:幽州,北幽昧之地,故曰幽州。
《晉地道記》曰:幽州,因幽都以為名。
《山海經(jīng)》曰:北荒有幽都之山。
《爾雅》曰:北方之美者,幽都之筋角焉。
《晉地道記》曰:舜以冀州南北廣大,分燕北地為幽州。
《漢志》曰:漁陽郡屬幽州,莽曰通路。
《史記》曰:顓頊都於帝丘,其地北至幽陵。
又曰: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世本》曰:居北燕。宋忠曰:有南燕,故曰北。)
《郡國志》曰: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其氣躁急。通齊、趙,渤海之間一都會也。
《史記》曰:燕、秦千樹粟,與封侯等。士馬所生,有魚鹽桑棗之利。
《后漢書》曰:公孫瓚破劉虞,盡有幽州之地。
《三國典略》曰:東魏薛琡嘗夢山上掛絲,以告所善張亮,曰:"山上絲,幽字也。君必為幽州。"后果如之。
《禮記》曰:武王克商,封黃帝之后於薊。
《史記》曰:鄒子之燕,昭王擁彗前驅(qū),請為弟子受業(yè),筑碣石宮以處鄒子,親往師之。
又曰:昭王謂郭隗曰:"愿得賢士,以身事之。"隗曰:"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況賢於隗者,豈遠(yuǎn)千里哉!"於是昭王為隗改筑宮而師事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歸燕。
《漢志》曰:安次縣,屬渤海郡。又《續(xù)漢志》曰:安次,屬漁陽郡。
《圖經(jīng)》曰:武清縣,本漢之雍奴縣也。
酈元《注水經(jīng)》曰:雍奴,藪澤之名。四面有水曰壅,不流曰奴。
《魏志》曰:《張郃傳》曰:"從擊潭於渤海,別將圍雍奴,大破之。"
順州
《方輿志》曰:順州,順義郡,在范陽郡。唐天寶初置,又改為順義、歸化二郡。(亦曰思順州。)
歸順州
《方輿志》曰:歸順州,其地乃燕之北境,燕太子丹使荊柯獻(xiàn)地圖即謂此也。即元順州之北境,唐天寶初以置歸化、順義二郡,同領(lǐng)懷柔一縣,復(fù)又立歸順州以理焉。
涿州
《圖經(jīng)》曰:涿州,涿郡。古涿鹿之地,舜十二州為幽州地?!队碡暋窞榧街葜颉4呵飸?zhàn)國為燕國之涿邑。漢高帝置涿郡。
《史記》曰:黃帝與蚩尤戰(zhàn)於涿鹿之野。
《漢志》曰:涿郡,高帝置。莽曰垣輸。屬幽州。領(lǐng)縣二十九。
薊州
《圖經(jīng)》曰:薊州,漁陽郡?!队碡暋芳街葜颉4呵锛皯?zhàn)國時(shí)屬燕。秦時(shí)於此置漁陽郡,二漢因之。
又曰:漁陽縣,本北無終子國也。有無終山城。
《春秋左氏傳》曰:莊十三年,齊人伐山戎。杜預(yù)注曰:山戎、北狄、無終,三名其實(shí)一也。
《漢志》曰:無終,屬右北平。故無終子國也。
燕州
《釋名》曰:燕,宛也。在涿鹿山南宛宛然,因以名之。
《春秋說題辭》曰:箕尾為燕,陰氣浸生。故俗云貪利,地宜栗。
《史記》:蘇秦說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里,帶甲數(shù)十萬。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不佃作而足於棗栗矣。此所謂天府也。
又《貨殖傳》曰:燕、秦千樹栗,以比封侯。
檀州
《十道志》曰:檀州,密云郡?!队碡暋芳街葜?。春秋戰(zhàn)國時(shí)并為燕地。秦為漁陽郡。在漢領(lǐng)白檀等十二縣。
又曰:本漢虒奚縣,屬漁陽郡。
《漢志》曰:虒奚,屬漁陽郡。莽曰敦德。(虒音題。)
又曰:燕東有漁陽郡。
《漢書》曰:漢李廣弭節(jié)白檀。
《魏書》曰:曹公越北塞,歷白檀,破烏丸於柳城。
《續(xù)漢書》曰:白檀縣,即右北平。
媯州
《十道志》曰:媯州,媯川郡?!队碡暋芳街葜颉K呆咧転橛闹葜?。春秋戰(zhàn)國并屬燕國。秦并天下,為上谷郡為潘縣也。
《漢志》曰:燕西有上谷郡。
又曰:上谷郡,秦置。莽曰朔調(diào)。屬幽州。領(lǐng)縣十五。
又曰:潘縣,屬上谷郡。莽曰樹武。(潘曰普半反。)
《晉太康地里記》曰:潘縣,更屬廣寧郡。
《史記》曰:軒轅黃帝戰(zhàn)於阪泉之野。
《十道志》曰:阪泉,在懷戎縣。
《周書》曰:黃帝殺蚩尤於中冀,名曰絕轡之野。亦其地。
《史記》曰:燕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造陽即媯州之地名也。)
平州
《十道志》曰:平州,北平郡。《禹貢》冀州之域。舜十二州為營州之境。周為幽州之地。春秋時(shí)為山戎孤竹、白狄肥子二國地。秦兼天下,為遼西郡肥如縣地。
《漢志》曰:肥如,屬遼西郡。肥子奔燕,燕封於此。
《史記》曰:齊桓公北征山戎至孤竹,至卑耳之溪,見一人長八尺,具衣冠,右祛衣,走馬前。桓公問於管仲,對曰:"山之神有俞兒,霸王之君興則前導(dǎo),祛衣示前有水,右祛衣從右方涉。"至卑耳之溪,從左方涉,其深至膝;自右已涉?;腹菰唬?仲父之圣至於此。"
《魏志》曰:曹公北征烏丸,田疇自盧龍道引軍出盧龍塞,塹山堙谷五百馀里,經(jīng)白檀,歷平岡,登白狼,望柳城。道今在盧龍縣。
營州
《十道志》曰:營州,柳城郡?!队碡暋芳街葜?。其在十二州為營州地。周為幽州。春秋為山戎之地。戰(zhàn)國時(shí)屬燕。秦、漢為遼西郡。
《郡國志》曰:地當(dāng)營室,故曰營州。
《漢志》曰:遼西郡,秦置。屬幽州。領(lǐng)縣十四。
《后漢書》曰:遼西郡,即烏丸鮮卑蹋頓所居。
《十六國春秋·慕容皝傳》曰:柳城之北,龍山之南,所為福德之地也??蔂I制規(guī)模,筑龍城,構(gòu)宮室。改柳城為龍城縣,遂都之,改曰和龍宮。
《后漢輿地記》曰:舜分齊營州之域燕西,置營丘郡於其域內(nèi)。今柳城縣有營丘城。
德州
《元和郡縣志》曰:德州,平原郡?!队碡暋穬贾葜?。春秋戰(zhàn)國時(shí)齊地。秦兼天下,為齊郡地。漢分齊郡置平原郡。
《漢志》曰:平原郡,高帝置。王莽曰河平。領(lǐng)縣十九。
《十道志》曰:蓚縣,本漢條縣也。景帝封周亞夫?yàn)闂l侯。后改為蓚。
《漢志》曰:蓚縣,屬信都。莽曰脩治。
《元和郡縣志》曰:安德縣有鬲津枯河,《禹貢》九河之一。
《漢志》曰:鬲縣,屬平原。王莽曰河平亭。
棣州
《元和郡縣志》曰:棣州,樂安郡。《禹貢》青州之域,又曰兗州之域。春秋時(shí)為齊地。秦并天下,為齊郡。漢為平原、渤海、千乘三郡地。
《左氏傳》曰:錫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
《十道志》曰:厭次,本漢富平縣。
《漢志》曰:富平,侯國。屬平原郡。王莽曰樂安亭。后漢明帝改為厭次。
《漢書·東方朔傳》曰:朔,平原厭次人也。
《十道志》曰:滴河縣,本漢朸縣也。(朸,音力。)
《漢志》曰:朸,屬平原郡。莽曰張鄉(xiāng)。
《十道志》曰:蒲臺,本漢濕沃縣也。
《漢志》曰:濕沃,屬千乘郡。莽曰近亭。
《三齊記》曰:蒲臺高八十尺,始皇所頓處。臺下縈蒲系馬,今蒲猶縈也。
滄州
《十道志》曰:滄州,景城郡。《禹貢》兗州之域。虞舜及周,為幽州之域。春秋時(shí)屬齊、晉。七國時(shí)屬齊、趙。秦并天下,以齊地置齊郡,以趙地置鉅鹿郡。漢高帝分鉅鹿置渤??ぃ铸R郡置平原郡。
《漢志》曰:渤???,高帝置。莽曰迎河。在渤海之濱,因以為名。
《圖經(jīng)》曰:渤海,實(shí)滄州之地,屬趙分居多。
《漢書》曰:趙分地薄人眾,丈夫相遇游戲,悲歌慷慨,起則椎剽掘冢,作奸巧,多弄物,為倡優(yōu)。
《十三州志》曰:渤海風(fēng)俗鷙戾,高氣力,輕奸兇。
《十道志》曰:清池縣,漢之浮陽縣也。
《漢志》曰:浮陽,屬渤???。莽曰浮成。
《十三州志》曰:浮陽,浮水所出,東入海。
《漢書》曰:宣帝時(shí),渤海饑,盜賊起。龔遂單車入境平之。后勸叛者賣劍買牛,民皆知勸。
《漢志》曰:平童縣,靈帝改曰饒安。屬渤海郡。
又曰:樂陵縣,屬平原郡。莽曰美陽。
貝州
《元和郡縣圖志》曰:貝州,清河郡?!队碡暋穬贾葜?。春秋時(shí)屬晉。七國時(shí)屬趙。秦兼天下,以為鉅鹿郡。漢又分置清河郡。
《十道志》曰:周武建德六年,北齊于此置貝州,以貝丘為名。
《左氏傳》曰:齊襄公田於貝丘。
《漢志》曰:清河郡,高帝置。王莽曰平河。屬冀州。領(lǐng)縣十四。阿
《圖經(jīng)》曰:清河縣,秦為厝縣。(厝音翅亦反。)漢為信城縣。
《漢志》曰:厝,屬清河郡。王莽曰厝治。安帝以孝德皇帝葬於厝,改曰甘陵。
《十道志》曰:武城,趙邑東武城也。
《史記》曰:趙平原君勝封東武城。
《元和郡縣志》曰:夏津縣,本鄃縣也。
《漢志》曰:鄃縣,屬清河郡。王莽曰善陸。
《漢書》曰:高后封呂他為鄃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