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木,念將老也。日月推遷,已復九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采采榮木,結(jié)根于茲。
晨耀其華,夕已喪之。
人生若寄,憔悴有時。
靜言孔念,中心悵而。
采采榮木,于茲托根。
繁華朝起,慨暮不存。
貞脆由人,禍福無門。
非道曷依?非善奚敦?
嗟予小子,稟茲固陋。
徂年既流,業(yè)不增舊。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
我之懷矣,怛焉內(nèi)疚!
先師遺訓,余豈之墜?
四十無聞,斯不足畏。
脂我名車,策我名驥。
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詩題“榮木”,是取詩的前兩字作為篇名,并不是專寫榮木?!稑s木》一詩共三十二句,分四章,每章八句。第一章慨嘆人生若寄,第二章寫要堅持正確的做人道理,第三章責己無所作為,第四章表示不墜先師之訓而奮起。全詩表達了一種自強不息的功業(yè)追求。
這首詩提出了世間一個永恒的主題:人生苦短。陶淵明把“榮木”已化為一種意象——人生美麗卻苦短。他憂于人生短暫,認為人若不勤奮,即使“總角聞道”也會“白首不成”,這是人生的悲哀。他告誡人們,人生就像匆匆過客,到時都會憔悴、衰老、死亡;人的壽命、禍福取決于自己。他也自責自己曾廢學而樂飲。
從此詩第四章中可以見出作者內(nèi)心郁勃著昂揚的進取之心、功業(yè)之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這句話活脫了陶淵明另一面孔,它與后人心目中那位吟唱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者形象,相距實在太遠。人們以往對陶淵明的印象只是其中年思想成熟以后的形象,是陶淵明豐富人格之一角。以“一斑”而概其“全豹”有時會出現(xiàn)以偏概全的弊病。陶淵明早期功業(yè)之心,主要是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影響使然。對于古代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他們最大的夢想,在“學而優(yōu)則仕”的時代,誰也難以天生就超越歷史的局限而對功業(yè)榮名不屑一顧、視如糞土。
人生短暫,只有為功名而奮斗才有意義。陶淵明沒有忘記儒家先師孔子的教導,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什么名望,這不值得懼怕。他自信有取得功名的天賦,不管要經(jīng)歷多少苦難,也沒有任何理由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