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巳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
遙憐鞏樹花應滿,復見吳洲草新綠。
吳洲春草蘭杜芳,感物思歸懷故鄉(xiāng)。
驛騎明朝發(fā)何處?猿聲今夜斷君腸。
這是一首古詩,前四句運用反襯、對比手法,撫今追昔,感慨今日的滄桑,流露出詩人遭貶南行的惆悵落寞情懷。農歷三月三日為上巳節(jié),這一天按古風要去水邊祓除修禊,驅除鬼魅,同時也是文人聚會吟詠的日子。去年那一日,詩人還在洛水邊參予修禊盛事,與同朝文士飲酒賦詩,享盡榮華,而今卻已是遭貶謫之人,獨自在廬山腳下度過此清明寒食節(jié)?!叭ツ辍保敖衲辍?,對比鮮明。一年之隔,詩人處境大不相同,詩中雖只字未提遭貶之事,但通過地名“洛橋邊”與“廬山曲”的對照,失意之態(tài)清晰可見。寒食節(jié)正是百草千花的大好時節(jié),眼前又有景色秀麗的廬山,詩人毫無欣賞興致,反念于“去年”上巳洛橋邊修禊事,對京華游樂的追憶和向往,也透露出詩人此時內心的孤獨凄切,三四句是想象中的京華與眼前的現(xiàn)實相對照。第三句上承首句而發(fā),鞏縣在洛水西岸,為洛陽近畿之地,詩人由“去年”的洛橋修禊,聯(lián)想到“今年”繁華的京洛風物,“去年”底離開洛陽時,還是隆冬時節(jié),此時已是春歸大地了,洛陽城內,應是滿城飛花、春意盎然了。“遙憐”二字,寫詩人身為逐臣,不忍離京卻無奈被逐出京,此時身在江州,回望京洛,只能遙遙寄情于花樹了。江州古屬吳地,故詩中稱江中小洲為吳洲,詩人身在江州,回望京華,遙憐洛陽草木花樹,但眼中所見,唯江中小洲,一片新綠而已。后四句感物思歸而不得,抒發(fā)斷腸之悲。先重復“吳洲春草”以承上啟下,詩人有感于眼前春光,歸思更切,“感物思歸懷故鄉(xiāng)”是詩中的情感主線,“故鄉(xiāng)”,即指洛陽,宋之問雖不是洛陽人,但他長期在此生活,感情深厚;同時相對于他即將要去的南方而言,整個北方、整個中原都是他的故鄉(xiāng)。結句自我設問,感情痛切哀婉,身為逐臣,想返回京洛是不可能的,明朝騎馬上路,只能依然南行,因此夜聞清猿悲啼,更添腸斷之痛。
此詩前四句側重于“感物”,著力渲染滿眼春光,逗起今昔之思,以洛水修禊與廬山寒食的對比;后四句側重于“思歸”,直抒滿腹鄉(xiāng)愁。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遭貶南行的哀傷,情思深婉含蓄,語言清麗自然,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